“舌頭”決定命運
古希臘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因家境貧窮,年輕時曾在貴族家當奴仆。有一次,主人要宴請許多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命令伊索準備最好的佳肴,伊索一道道的上菜,結果每一道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
主人大吃一驚,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準備最好的菜,舌頭是傳述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哲學家來說,沒了舌頭,也就無法明白表達他們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好的東西。”
第二天,主人又要請客,故意吩咐伊索準備最壞的菜。怎知上菜時,依然是一整桌的“舌頭宴”。主人氣衝衝的質問伊索:“今天你怎麼解釋?”伊索不緊不慢地回答:“禍從口出,誹謗、造謠、誣蔑、中傷、挑撥等壞事,難道不是透過舌頭產生的嗎?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壞的東西了。”
正如伊索所言,“舌頭”可能是最好的,卻也可能是最壞的。戰國時有個“將相和”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將、相之間的那個傳話人的“舌頭”遞了良言的緣故。趙國大將廉頗不服宰相藺相如位居其上,揚言“必辱之”。而藺相如總是寬容退讓。他對手下人說,為了趙國的命運不能兩虎相鬥,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後來有個傳話人將這話告之廉頗,廉將軍十分感動,遂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繼而兩人由“不共戴天”而成為“刎頸之交”。在這裏,如果任憑廉頗的“舌頭”則兩敗俱傷,國之將亡,可見,這“舌頭”的好壞,不隻關係到個人生死的問題,更是關係國家命運的興衰。
在曆史上,蘇秦用他的一生,闡釋了他的“舌頭”和他一生命運的關係。起初,蘇秦遊說列國,失敗而回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張開嘴,讓人看看舌頭還在不在,聽到回答說:“在!”於是他就放心了。舌頭是他的武器,是他征服天下的法寶。有三寸不爛之舌在,就不怕沒有高冠錦衣了!
果然,過不多久,蘇秦再次遊說列國,使受到強秦威脅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互簽盟約,構成合縱之勢,共同抗擊秦國。六國君王還合封蘇秦為“縱約長”,兼佩六國相印,總轄六國臣民。此時蘇秦真是榮耀至極,可謂“舌”卷天下,囊括四海。
然而,成也“舌頭”,敗也“舌頭”。等到蘇秦在齊國把持朝政時,有大臣對花言巧語的蘇秦瞧不順眼了,就暗地裏收買刺客,實施了刺殺行動,結果蘇秦身負重傷以至喪命。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臨死之前,他的“舌頭”居然可以為自己報仇雪恨!他告訴齊王:自己死後要對屍體進行車裂,並宣布蘇秦是燕王派到齊國來臥底的,如今死了,齊國就安定了,誰刺殺了蘇秦將受到重賞,這樣做就可以抓住凶手了。齊王照著蘇秦的話去做,刺殺的主謀大臣就跑來領賞,齊王於是把他抓住殺了,替蘇秦報了仇。
“舌頭”決定命運,這是蘇秦用生命給我們闡釋的教訓。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舌頭”也許不會像蘇秦那樣表現出“性命攸關”“興邦定國”的作用,但用“舌頭”說好話、使“舌頭”會說話,無疑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不要使你的“舌頭”失靈
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一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身為美國總統,柯立芝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了,說話如此委婉、“客氣”,這是他有修養、會說話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淩人的口吻喝斥:“怎麼搞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某大學畢業的!”就隻能讓對方反感,而達不到糾正對方的目的。
遺憾的是,雖然人人都有自己的“舌頭”,但如柯立芝總統一樣能用好“舌頭”的,則是少又少。那麼,是什麼使我們的舌頭“失靈”的呢?
第一、居高臨下。
用一種優越於任何事和任何人的態度進行說話會使你很快陷於孤立。你會因此而失去較好的說話機會,成為孤家寡人。不管你身份多高,背景多硬,資曆多深,都應放下架子,平等地與人說話,切不可給人以“高高在上”之感。例如,你是某校校長,你發現兩個教師在懸掛著“嚴禁吸煙”的牌子旁邊吸煙,你就狠狠地指責他們說:“難道你們都是文盲?你們沒有看到這塊牌子嗎?”這兩個教師受了校長這樣的反詰之後,心裏會痛快嗎?即使對方迫於環境或地位的限製不予以回擊,也一定會對你耿耿於懷。
第二、口若懸河。
如果對方對你所談的內容不懂或不感興趣,不要不顧對方的情緒,始終口若懸河。我們佩服那些故事說得很精彩的人,敬慕其絕妙的才智,然而這種敬佩並非意味著我們所說的每句話都要是笑話,也並非指說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博得人們的笑聲。成功的說話可以是愉快的,還可是嚴肅的。你應盡量發現自己在說話中的優點,你也許會發現你是最好的說話者,隻是因為你比任何其他人都要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