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理性的寬恕(1 / 2)

有一個極富啟發性的故事:

張女士有一個年幼的孩子。每逢周末,她把孩子送往兒童國畫班上課。最近的一個周末,她去到上課地點預備接回孩子的時候,發現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努力安慰著她那已經哭成淚人的孩子。追問之下,她才知道原來這位工作人員因一時疏忽,在國畫課結束後,將孩子鎖在了畫館內,待了十多分鍾後才發現,令孩子飽受虛驚。

故事到這裏,我們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這位張女士,你將會怎樣處理這位工作人員的疏忽呢?以下有幾種選擇:

1、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

2、直接向主管投訴。

3、很生氣地帶孩子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國畫班了。安慰孩子,並且要求他轉為安慰滿是歉意的工作人員。

故事的結局,是小孩經過張女士的安慰及勸告,墊起腳跟,親吻蹲在他身旁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的告訴他:“不要擔心,我已經沒事了!”就是這巧妙適當的寬恕,故事中的小孩就由受害人的角色,升華成為安慰者的角色。寬恕不單令這位疏忽的工作人員受益,更重要是令這個小孩培養出寬容大方的品格,和處變不驚的勇氣。

可見,寬恕有著多麼神奇的力量啊!一個人透過原諒別人,自己就在心理上釋放自己,就從被傷害中解脫出來,並由此得到的是對方一顆真誠回應你的心。

理性寬恕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寬恕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大都是來自敵營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他的宿怨。而他能寬恕重用,使之由宿怨變成忠臣,為他打天下治江山。其中,他重用馮立便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舊唐書·馮立傳》記載:馮立是太子李建成的翊衛車騎將軍,是建成親信得力的人之一。建成被殺,其部屬多逃散,馮立歎氣說:“那能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於是領兵進攻玄武門,苦戰多時,殺死了駐守此門的李世民的愛將敬君弘。馮立對其部屬說:“稍可報答太子了!”便散兵馬逃到荒野。

不久馮立又回到長安向李世民請罪,世民責備他說:“汝在東官,挑撥離間我兄弟,這是一罪;昨日複出兵來戰,殺傷我將士,這是二罪。難逃死罪!”馮立答道,“以身事主,誓為效命,任職之日,無所畏懼。”說了伏地哭泣,悲不自勝。李世民便安慰他並加以勉勵。馮立轉回後,對其親人說,“遇莫大之恩,幸得赦免,終當以死報答。”

過了不久,突厥兵至便橋,馮立率領數百騎與戰於鹹陽,殺傷和俘獲甚多。李世民知道了深為讚歎,封馮立任廣州都督。過去曆任廣州的都督,大多掠奪民財、貪汙腐化,人民困苦不堪,由是因怨恨而屢起叛亂,馮立到後,清廉自持。他曾去看“貪泉”說:“這是吳隱之曾經酌飲的泉。飲一杯水,算什麼!我當汲水煮食,豈止一杯,它那能使我變貪!”便酌水飲了才離開。馮立任廣州都督數年,甚有政績,後病死於任所。

唐太宗能用宿敵馮立,顯示其胸懷寬廣,能容人恕人。馮立感其“莫大之恩”誓以死報,以忠於建成之心轉向太宗。當突厥兵臨城下,他奮勇將之殺退,立了大功。唐太宗對過去宿怨不吝封賞,立即任馮立為封疆大吏之職,而馮立也不負太宗所望。廣州距中央遠,曆任當政官員大部貪汙讀職,但馮立處此卻像蓮藕一樣“出於汙泥而不染”。

太宗李世民因寬恕宿怨,而得忠貞之士馮立為之退敵冶民。可見,寬恕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啊。這也許就是唐太宗成為賢名的君主的原因吧。

拒絕寬恕就是傷害自己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當然會很生氣。但如果你不肯寬恕,便一直會處於這種生氣的狀態,對自己是個極大的負擔,最終傷害到的隻能是自己。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曾被魯纓公召聘,但子思自視甚高,不肯屈身為臣。有一次,纓公自以為很虛心地問道:“古代大國的君主都懂得訪賢用能,請問,那些國君都是怎樣他們交朋友的呢?”沒想到,子思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心想:論地位,你是君主,我是臣下,哪敢同你交朋友呢?論道德學識,你是向我學習求教的人,怎麼能跟我論朋友呢?於是淡然地答道:“古人說的話,恐怕是說國君以士人為師吧,難道說是同士人交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