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對一次較大規模的戰鬥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還在籌劃階段的時候,他就已經將這個設想彙報給了中央,得到的回複出乎他的意料。中央軍委並未對他的計劃本身有任何評價與修改,隻是勉勵他取得好成績,鼓舞他達成自己的戰略構想,並言明,中央不幹預各軍區本地域內的戰鬥,不幹預軍事指揮官下戰鬥決心。東北局所部應依靠SL遠東區政府的幫助,在認為條件合適的情況下,自行決定戰鬥的發起及結束。期間務必搞好與SL方麵的協調工作,在大戰略上要與反日本侵略主義達成一致。
接到這份電文的楊靖宇既歡欣又疑惑,歡欣的是中央主動放權不幹涉東北局的戰鬥指揮,疑惑的是他不知道這是否是中央因東北局的特殊情況(與蘇方合作)而做的特殊對待?好像是為了解除他的這個疑問,第二日中央又來電說明了這個決定是一視同仁的,對於所有軍區中央都是如此對待,並舉例說明八路軍已經發起的正太路破襲戰(後發展成百團大戰)亦由彭DH、左Q全權製定,軍委未作幹預。
除了還在訓練的3千餘戰士楊靖宇未動外,這次戰鬥楊靖宇動用了幾乎6000名完全裝備著蘇聯現役製式武器的戰士,除了野炮、山炮攜帶不便未予配置外,迫擊炮、火箭筒等輕便炮火配備十足,輕重機槍達到了每班一挺的地步,輕武器則裝備了蘇聯最新式的托卡列夫自動裝填步槍,少量的莫辛-納甘步槍,除此之外還有馬遷安千辛萬苦磨來的衝鋒槍近兩千支。如此先進的武裝就連臨近駐地的蘇軍指揮官都垂涎不已。
伊萬諾夫對抗聯的這次出擊也極為重視,並將此情況上報了史大嶺。
對於東北抗聯以往的戰鬥,史大嶺多少了解一些,對這支雜牌武裝他並不看好,聽聞抗聯準備打回中國東北,他沉默了半晌。如果這次戰鬥真能像楊靖宇說的那樣快速解決掉日軍一個大隊(1100人),並能隱秘的撤回不讓RB人抓到SL支持抗聯的把柄也罷,但如果仗打爛了,撤不回來,被RB人咬到證據,外交上就會很被動。是否有必要與RB人再打一次張鼓峰或諾門坎那樣的戰鬥呢?他暫時還下不了決心。
但是,抗聯的這次出擊也是又一次檢驗RB關東軍戰鬥力的機會,還可以順便檢測一下蘇軍最新式製式裝備實戰情況下的表現,是一個絕好的實戰試驗場,第三還可以直接觀察抗聯的素質是否像情報中說的那樣不堪,或者反之,看看他們是否是將來可以利用的利器。
戰鬥結束後所引起的後果不可預料,這正是史大嶺難以下決心的地方。被抗聯這麼一支小武裝牽著鼻子走的狀況,還真是頭一次遇到。
作為一個頭腦清晰的領導人,史大嶺心中有數,日軍的戰鬥力絕不像己方宣傳的那樣低,諾門罕戰鬥的數據可以說明這一切。在這次戰鬥中,雙方動用的兵力旗鼓相當,但蘇軍勝在技術兵器數量巨大,出動的飛機與坦克、裝甲車始終是日軍的2倍,在名將朱可夫的指揮下經過3個多月才艱難取勝,己方傷亡2萬5千多人,日軍傷亡近5萬,僅就死亡官兵來講,蘇軍9千人,日軍1萬8千人,己方在占據兵器優勢下,對日軍並未取得一邊倒屠殺似地勝利,宣傳歸宣傳,史大嶺是不信這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