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的錯,是‘×××’讓我做的。”
“我不是故意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可能我們對上麵這些話非常熟悉,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有些人工作上出現失誤時,不是先找自身的問題,而是想方設法推脫逃避。這樣無形中會讓公司和其他成員蒙受損失。其實,公司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問題後無人承擔責任,大家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沒發生過。最後,問題越來越大,以至於釀成無法挽回的結局。的確,在工作中,再沒有比被上司追究責任更尷尬的事情了,但這也不能成為我們逃避責任的借口。一個不為失誤找理由的員工,才是老板眼中可以栽培的對象,會逐漸受到重視。否則的話,他的職業生涯將一片黯淡。
傑克大學期間所學專業是機械製造,畢業後順利成為一家越野汽車製造公司的技術經理,負責100多個安裝技工的技術指導和管理。有一次,他帶著幾名員工安裝一輛高級越野車。安裝完畢時,恰逢總裁和幾個朋友到車間巡視。總裁的一位朋友發現這輛越野車的安裝竟然存在嚴重失誤。由於總裁在場,傑克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謊稱自己剛才出去了一會兒,言外之意就是,這不是我的責任。出乎傑克意料的是,總裁聽後非常生氣,當著全車間員工的麵解雇了他。
上例中,傑克作為企業的技術經理,麵對失誤時不是積極承擔,而是找借口來逃避,最終難逃其咎。平心而論,不願承擔責任,可以說是我們人的一種本性。每個人都可以把理由往別人身上推,每個人都能夠在別人那兒找到借口。可我們想過沒有,不想擔當責任,還要輕輕鬆鬆地領取薪水,天下恐怕沒有這樣的好事存在。即便有,這樣的好事也絕不可能長久。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在失誤與風險麵前,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能夠以勇於負責的精神去沉著地麵對,冷靜地思考,進而做出妥善處理,最終將失誤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這樣的話,不但能將功補過,還有可能獲得晉升加薪的機會。
楊軍是一位服裝企業的經理,工作兢兢業業,也很有氣魄。一次,他做出了向某城市提供成套服裝的決定,並簽了協議。但後來,由於市場形勢和某些改革措施的變化,這一協議被迫中止,原來的客戶也打了退堂鼓。在這種情況下,楊軍並沒有強調客觀原因而推卸責任,而是勇敢、坦率地當著全體職工的麵,承擔了這次失誤的全部責任。
就在楊軍做出檢討之後,總公司的領導來企業了解情況,並廣泛征求全體員工對下一屆經理人選的看法。幾乎全體員工都給予了楊軍很高的評價,認為他能承擔責任,不為失誤找理由,一致同意他繼續擔任經理。
在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楊軍完全可以找一個客觀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但他沒有那樣做,而是選擇坦誠承認自己的失誤,勇敢承擔可能被撤職、被處罰的風險,最終贏得了員工的認可,也獲得了很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