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藏“可以觸摸的曆史”(2 / 3)

紅木家具的發展曆程

明代之前,家具製作和髹飾技法,主要是油漆、雕畫。到了明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時冶煉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金屬類優質材料,從而出現了先進的生產製作工具;鄭和下西洋從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檔木料,隆慶開關也使民間的海外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穩定、經濟大繁榮,貴族、富商們需要以高檔次家具作為建築和私家園林的陳設;明代文人的參與也是家具行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大多崇尚自然古樸,其生動的美學理念也在明代家具中得以體現,因此明式家具具有鮮明的文人氣質。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造就出了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明式家具,對後世家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此,葉老板說:“行話講十紫不如一黃、十清不如一明,無一不是在肯定明式家具的霸主地位。”

清式家具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清早期,也是明式家具的傳承期;第二階段清中期是形成了區別於明代的家具成型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造型濃厚、莊重、雕飾繁多、雍容華貴;第三階段清晚期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中西合璧的時期。

清末至民國,古典家具開始受到一些西方人和中國建築學家的重視。年輕的外國學者艾克被明式家具吸引,從此開始了收集工作。在我國“明式家具研究第一人”楊耀先生的幫助下,完成了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家具圖考》。此書當時並沒有在中國引起波動,但卻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國熱。西方人大量地收購、搜集中國明清家具並運往海外。西方在後來的這幾十年間,將中國的明清家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王世襄先生的《明代家具珍賞》一書的出版,港台地區的收藏家開始湧入大陸搜覓明清家具。由於當時大陸的古玩商並不了解古典家具在國際市場上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價格,因此港台買家開出的價碼極大地激發了大陸家具商的熱情,他們不遺餘力地在全國範圍內搜尋古舊紅木家具。在古董家具不斷外流的過程中,國內的藏家看到了市場的潛力,也逐漸開始了古典家具收藏之路。在古舊紅木家具極為稀有的情況下,普通的收藏者是很難見到這類文物,更不用說擁有。因此人們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新式古典家具。由於市場需求的日益暴漲,各國也開始出台政策對本國的樹種加以保護,限製出口,由此造成了原材料價格也是一路飆升。還是以海南黃花梨為例,近10年間海南黃花梨價格漲了不止400倍。現在,海南黃花梨原材料的價格遠遠高於成品家具的價格,出現嚴重倒掛。像海黃、越黃、紫檀、紅酸枝一類的高端珍稀木材在近十年間一直是不斷攀升。

紅木家具投資之道

麵對紛繁複雜的紅木市場,如何才能做好投資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兩方麵加以區別對待:

一種情況是對於那有實力、有時間的投資者,他們有條件成為合格的投資人。任何理性的投資活動都是以內行為前提,不會去投資自己不懂的東西。談到這裏葉老板由衷地對投資者提出一些建議:“紅木家具有三種屬性,觀賞性、使用性、相對保值增值性。中式古典家具是以文化為基礎,文化是貨真價實的、陽春白雪的東西,不能夠娛樂化,要逐漸培養自己的判斷力,這個判斷力包括對於材料的真偽的鑒別、造型比例是否合理、工藝是否精湛、市場價格走向等等。”

要具備一名合格投資者的判斷力,投資者需要長時間的學習過程。紅木家具的投資門檻很高,這指的是投資者除了需要有強大的經濟能力,還有必不可少的一點就是需要有很好的知識積累和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初期可以通過一些專業書籍來獲取一些明清家具的基本常識,從木材、工藝、曆史背景、文化內涵等等方麵加以了解。葉老板對於初入紅木家具投資領域的投資者指點道:“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文物鑒定家啟功先生說,‘見過就是擁有’,對於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識的人下一步就是要親自去見識實物,如去故宮、各大博物館近距離觀察、感受,學習各個時期、各種類型文物的比例、線條、造型、陳設等等。當你在腦子裏對於優秀的、高品質的流傳下來的東西有了印象和文化的積澱,那即是最大的擁有。準備出手的投資者一定要去一些高端的家具經營場所學習、甄選,因為那裏的產品能更好地鍛煉眼力,木頭是紋理是怎樣的、工藝做法是否到位、雕刻是否精美,都會對投資者下一步的消費行為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一個好的投資者一定是在不斷的篤行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理,從而最終達到投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