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心思你別猜
作者:陳聖音
NFL最近公布了官網商店在剛剛結束的2013賽季的銷售情況,而西雅圖海鷹隊的12號“FAN(球迷)”竟然名列前十。
本賽季海鷹首奪超級碗,季後賽時,老板保羅·艾倫親自在主場升起了“第12人”的大旗,也算是徹底官方、正式的確認了球迷對於海鷹的幫助。西雅圖人也的確為此自豪,盡管隊中明星球員無數,但穿著一件12號的“FAN”,也足以證明自己的忠誠,同時流行於當下,自然很酷。
同時期,在上海,申花易主,這個在黃浦江邊響徹20年的名號,終於在俱樂部的名稱中撤了下來。死忠球迷通過各種媒體鼓噪,但終究一切已如江水而逝。
看到這裏,也許你會說,西雅圖的球迷很幸福,上海的球迷很悲慘。
聽上去,這似乎有點意思,但並不盡然。熟悉西雅圖的球迷也許知道,這座城市在美國,亦有“籃球之城”的美名,雖無紐約哈林區洛克公園這樣的巔峰殿堂,但其普及度、當地居民的熱衷度,堪稱美國翹楚。2008年,當超音速搬遷至俄克拉荷馬城時,西雅圖球迷雖然難過,卻也沒麵臨世界末日,也沒認為人生悲慘,更沒人呼喊“百年俱樂部怎能如此”……
這才是真正的職業體育:有傳承,也有告別。適者生,弱者亡。而球隊真正的主人,是老板,不是球迷。聽上去很殘酷,確實如斯。
相比歐洲足球,北美各大聯盟的商業化和職業化更成熟、更發達。而大衛·斯特恩在他退休之際,用一句大實話揭示了職業體育的本質:“我30年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30位老板賺到更多的錢。”而取悅球迷,歸根結底,隻是為了從球迷的口袋裏掏出更多的錢,來完成這個目標。大多數時候,聯盟、老板和球迷,都希望用一種比較多贏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任務。例如,12號“FAN”球衣就是最佳例證:通常,一位球迷會購買自己喜愛球星的球衣,不過既然有這樣一件可以代表自己身份的流行球衣,不妨再買一件。但在雙方最終有利益衝突時,聯盟和老板都會不約而同的拋棄球迷,超音速的命運,就是最佳例證。
再說一個小故事,NBA最年輕的球隊夏洛特山貓建成時,曾經發起了命名活動。最終名列第一的,並非如今的“Bobcats”,而是“飛行器(Flight)”,這是由於夏洛特距離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成功的小鷹鎮很近。但最終,球隊創始人,約翰遜否定了“飛行器”,並直接命名“Bobcats”。他的理由是,山貓在北卡羅萊納州非常多,是當地有代表性的動物。坦率的說,這純粹是強詞奪理。如果去查查維基百科,就會知道,山貓遍布整個美國,根本不是北卡的特產。其實這個名字,充滿了約翰遜的小算盤,因為他的名字是羅伯特,從小,大家就昵稱為“鮑勃(Bob)”,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直接叫他“鮑勃·約翰遜”了。所以用“Bobcats”,可以完美地將自己的名字嵌入球隊,留下個人最深的印記。說穿了,這樣的小伎倆挺低級,但高度職業化的NBA,最終還是接受了山貓之名。因為約翰遜是老板,他既然出了錢,也沒踐踏到職業體育的根本底限,你除了詬病兩句,根本無法指摘他的行為。隻委屈了我們的飛人陛下,如今他總不能改個“Mikecats”的名字吧。
這裏順帶說一句,踐踏職業體育的根本底線的行為,可以包括:老板自己直接上場打比賽,喬丹可沒有在成為山貓的大老板後,重新複出披掛上陣,盡管坦率的說,他現在真出場打球,還能拿上幾分;也包括拖欠球員工資,達拉斯兩大“奇葩”老板,牛仔的傑裏·瓊斯可以隨意炒掉任何一個他不喜歡的球員或教練,但他絕對會在此之前將賬結得清清楚楚,小牛的庫班可以蔑視一切,但他將更衣室和包機上裝修成全美最豪華的設施,讓球員充滿家的溫馨。
隻是隨便說一句而已。
還是回到主題,當資方認為出於其根本利益,必須將俱樂部名字裏“申花”兩字去掉,這會傷害一些人的感情,但並不是錯誤。職業體育的現實,不過如此。雖然,作為一個上海人,我至今依然覺得1995年,是我最快樂的一年,那個名字也曾是我心中的聖殿。痛罵,並沒有意義。尊重這個社會的規律,才是每個人的責任,無論這樣的規律讓你受益,或是讓你受傷。畢竟,這個世界上,隻有綠灣的每個人,才能真正對自己的球隊指手劃腳。因為,綠灣包裝工的老板,是綠灣包裝工公司,而公司的股權持有者,是每一位綠灣的市民。這裏的364122位居民,可以自豪的告訴你:“我是球隊的老板,我就能決定它的未來,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