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三上武當山(2 / 2)

謀略可分為戰略、戰術。

這七十二策也隱藏著“一輪明月懸空”七十二劍式,暗合七十二策之數。

熊倜一口氣演完一百零八式,天也黑了下來。月光高高地撒下來,熊倜收劍坐在月光下,左手托著右手,右手托著下巴靜靜地看著。突然,熊倜看到一根長長的樹滕連在自己結的那張網上。

熊倜這一喜簡直是超乎尋常,翻身就爬起來,用手拉住樹滕就向上爬去。他一邊爬著一邊回頭望,山穀漸漸離去,他翻上一塊大石頭,能站穩了。

熊倜這才有空看看手中的樹滕,很結實,是登山人經常所用。想來這穀底也經常有人下去采藥,這樹滕就是采藥人所用。

熊倜爬上山穀,向前走了一段路,前麵有一幢大殿,前麵有一塊碑上刻著“洞天在近,過往低聲”。

他仰起頭四處看看,心想:這就是人們說的‘神仙窟宅’,‘靈應之地’的五龍宮了。”

熊倜抬頭看看天柱峰高高在上,向下應該是五龍峰、靈應峰。

五龍宮是武當山有名的八宮之一,傳說五龍宮這塊地域是“神龍洞府”,是群仙神龍居住之地。

在大殿前立一塊碑,上麵刻著“洞天在近,過往低聲”。就是告誡人們,這兒一麵接著天庭,一麵連著神府,在此過往要靜肅低聲,以免驚擾神靈。

“我看是連著地府啊!”熊倜看著石碑連想著自己剛才從藥王穀中爬上來,要是沒找到爬上來的木滕,還不知道要在山穀下呆多長的時間。

他再次看了看周圍,感歎道:看這樣子,似乎有點來曆。好像聽師父說過。我進去看看就知道了。

熊倜又往裏走,走了幾步,發現有塊石碑,他掃了一眼,這石碑大致把這裏的來曆說了一遍。

公元七世紀初的唐貞觀年,天下大旱,飛蝗遍地。朝廷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後的時刻,唐太宗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千裏之外的武當山。

他遣均州太守姚簡上五龍祈雨。姚簡在五龍峰遇見了五個儒生,自稱五氣龍君。據說,此山是玄武神守護,我們看你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來相助。隨後,大雨傾盆而下,解除了天下旱災。

唐太宗下旨,建造五龍祠。從那以後,每年春天,武當山五龍宮村的村民都會上五龍峰舉行祈雨儀式。

村裏的老人們都說,五龍峰是武當山的龍脈所在。村民們祈雨的靈應岩裏居住著五氣龍君,人們更習慣稱他為龍神。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大興武當,在五龍進行了大規模建築,賜額為“興聖五龍宮”。

明嘉靖年間,五龍宮各類殿宇道房達850間,古人盛讚五龍宮是“層層曆落怪鬆,擁殿千朵芙蓉”,由此可見當時建築之宏偉壯麗。

五龍宮宮門外為九曲十八彎的“黃河牆”遺址,盡管牆體已全部毀壞,但從殘存的牆基仍然能看出整個宮牆的宏偉。

進入宮門後,宮前是二座南北對稱的碑亭,亭內各置巨石雕贔屭馱禦碑。

五龍宮“龜馱碑”有十米之高,重一百多噸,刻有明朝永樂皇帝的聖旨,“太嶽太和山(即武當山)各宮觀有修煉之士”,明令禁止“往來浮浪之人生事喧聒擾其靜”。

過碑亭後,是龍虎殿,是五龍宮唯一保存完好的主體建築。龍虎殿為清代重建,坐西朝東,磚木結構。

殿內中間供奉王靈官,道教的護法神,左右則是青龍、白虎,守衛宮觀山門之神。人形的青龍、白虎有五米高,是明朝的泥塑,怒目圓睜,盛氣淩人,斑斕的色彩曆經五個世紀,仍然鮮活。

龍虎殿與真武殿之間的院子內有五口水井和兩個水池,這是五龍宮的“五井四池”。

水池一圓一方,象征天地,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五龍井代表五種顏色、五種方位,五種金木水火土,所以五井又是中國古代五行思想的體現。

相傳當年為唐王朝天降甘霖的“五氣龍君”常常在此神遊,五龍井和五龍宮,都因此而得名。非常神奇的是,攪動任何一口水井的水,這“五井四池”,都可見波瀾。

事實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動,並非五氣龍君的神助,而是古代道人們精妙的設計。直通地下的五井不僅溝通了地下水,設計師們還將五井連接為一個整體。

如此,即解決了水的來源,還讓彼此間互通有無。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為土木結構的宮殿,免受火災準備的消防池。

熊倜走進五龍宮真武殿,看著真武神像自然地跪拜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