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牛肉。”
士兵們一聽劉三炮說是牛肉,一個個都像瘋了似的衝著車廂跑去,抓起罐頭學著劉三炮的樣子用刺刀撬開就吃。
劉三炮吃了幾塊牛肉後,感覺有點膩,放下罐頭又去其他的箱子裏翻騰起來。
隻見一個鐵皮箱子在劉三炮手裏翻過來倒過去,倒騰了幾分鍾楞是沒有打開,氣的劉三炮一下子把它摜在地上踢了兩腳。
王寶在後麵看了,又好氣又好笑,把箱子提了起來,擺到劉三炮麵前,“來,看著兄弟,這箱子不是撬的,得用手一摳,看著沒有,順著這個圓圈,手指一伸,用力一摳,這不就起來了,哈哈哈。”
劉三炮把頭伸到近處一看,隻見裏麵一小塊兒一小塊兒似的長方形物體,外麵都用白色的貌似油紙一樣的薄膜包著,左看右看都不像個吃的東西。
劉三炮伸手拿出來一塊兒湊到嘴邊聞了聞,隨後好奇的看著王寶問道,“大哥,這是啥東西啊,硬邦邦的,是吃的嗎。”
看著劉三炮傻傻的問道,王寶不禁撲哧一笑,解釋道,“這叫壓縮餅幹,是標準的行軍口糧,有時候急行軍吃不上熱飯,就帶上兩塊兒這個充饑,知道了嗎。”
“哦哦,明白了,明白了,這我得嚐嚐,看看是個什麼味兒。”
劉三炮好奇的把餅幹放在嘴裏,咬了一口,差點沒把牙給崩下來。
“哎呦,他媽的,這什麼破玩意,這麼咯牙呢,一點也不好吃,”
說著便把一塊餅幹撇在了地上,起身又去尋找其他的物件來。
“嗬嗬嗬,臭小子。”
王寶起身拿起一塊壓縮餅幹,咬了一口,津津有味兒的嚼了起來。
要說這鬼子的運輸隊來的貨還真不少,王寶一走一過,不光看見了成箱成箱的各種罐頭,還見到了香煙,砂糖,甚至還有酒,常見的大米還有糧食就更不用說了,可見這支運輸隊至少是為日軍一個旅團級的部隊提供後勤補給。
要說起日軍的後勤補給特別是夥食,那根本跟國軍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日軍為了保障本國軍人在戰場上的體力和精神頭,製定了非常嚴格的夥食標準。
其日常基本夥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 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
可以說,日軍戰時的飲食水平是相當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醃菜,味增,甜食等各種東西。
所謂精米就是精磨後的精白大米,這樣的精白大米都去掉了糠皮和糊粉層。日本的古時候農業技術是比較落後的,糧食產量也不高。下層的農民為了糊口,隻能吃舂過一次的糙米。這樣的糙米口感和精米有明顯不同,而且去殼後仍保留存少許外層組織,所以口感較粗,質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但比較容易吃飽。
古代日本,能夠吃到加工過兩次以後的精米的,隻有少數貴族,大名以及一等武士。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日本國內稻米連續豐收,人口又不多,導致糧食過剩。
此時日本人普遍將糙米精加工搞成精米,連普通的武士和農民也開始吃了。精米的口感較好,一吃就上癮,越吃越愛吃。不知不覺中,日本國內大部分人都流行吃精米。
不過遺憾的是,日本並不是年年都有這樣的豐收,大部分年份普通老百姓隻能吃糙米,少量精米隻能留在接待客人或者重要節日的時候吃一下。
精米是貴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征。但可笑的是,由於大名們長期吃精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麵富含的許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導致普遍出現可怕的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導致)。
在不知道維生素為何物的古代,腳氣病是一種無法控製的絕症,一些大名還因此喪命。
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以後,軍人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人,自然不能吃農民的糙米,而必須吃最好的精米。這樣一來反而給日軍官兵帶來極大的麻煩。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軍死亡病例,是因為腳氣病導致的。
隨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參戰的兩萬日軍隻有三百多人戰死,九百多人受傷,但居然有兩千三百多人患上腳氣病不能作戰。
直到西方醫學家在一九一二年發現了腳氣病致病原因以後,日軍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