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試行)(2 / 3)

示範區硬件建設體現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上,主要集中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麵。企業層麵的循環經濟要求實現清潔生產和汙染排放最小化;區域層麵的循環經濟要求企業之間建立工業生態係統或生態工業園區,實現企業間廢物相互交換;社會層麵的循環經濟要求廢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環,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進行物質循環。不同地區的示範區建設內容不一定相同,以下僅針對三個層麵給出一般性介紹:

1.建設循環型企業

在所選擇的企業實現清潔生產,提高生態效率,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落後的工藝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較大的企業中,開展中水回用,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在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在大型聯合企業中,引入關鍵連接技術,開展物流、能流的梯級利用,開發利用企業的廢棄資源,形成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生態鏈。

2.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運用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對現有工業園區分類指導,建設生態工業園,提升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檔次和競爭力,引導老工業區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建立生態工業型經濟開發區

用生態工業思想改造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在現有園區內引進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觀點和生態設計方法,使產品生命周期中資源消耗最少、廢物產生最小、易於拆卸回收,由此優化產品結構,並合理構建和完善產品鏈,從而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環境排放,為園區尋找新的增長點,促進園區的持續發展。對新建的開發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整體規劃和選擇入園企業,構建合理的產業和產品鏈網,實現園區工業結構最優組合。

(2)用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改造

在老工業區改造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業組織形態,以循環經濟指導老工業區的改造,結構調整和產品調整。

(3)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

在資源枯竭地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調整資源開采型企業產品結構,建立生態工業網絡,開發二次資源,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

3.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廢舊物分類、回收、再造係統,城市及區域中水回用係統,生態型產業係統,信息係統等初步建設起循環型社會。

循環經濟的建設範圍不僅涉及第二產業,而且也涉及第一、三產業。對於第一產業,要求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物的資源化,防止農業環境汙染。

禁止將有毒、有害廢物用作肥料或者用於造田。建立工農業之間的產業共生聯係,形成新型生態產業。對於第三產業,要求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企業,采用節能、節水和其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減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的消費品。廢物進行分類回收,為再循環創造條件。建築工程應當采用節能、節水等有利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建築設計方案、建築和裝修材料、建築構配件及設備。建築廢物實現產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費者應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自覺參與循環資源的回收活動,促進循環型社會的建立。

在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中,要將第一、二、三產業作為整體進行考慮,統一規劃三產內部和三產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區域內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協調、優化的關係。

五、示範區的軟件建設

1.法律法規支撐體係設計

(1)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係

製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環經濟發展條例和相關的實施細則。

(2)製定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

製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投資、土地、排汙費返還政策和其他經濟激勵政策;基建和技改項目審批中鼓勵循環經濟示範區內的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汙水處理費,征收垃圾處理費,使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運行達到保本微利水平。製定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激勵性經濟政策。製定政策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

(3)製定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采購的政策

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建立政府綠色采購製度,優先采購再生利用產品和經過清潔生產審核、通過ISO 14001認證的企業的產品以及通過認證的環境標誌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複利用,回收廢棄辦公用品。通過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導社會團體和企業積極參與綠色消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