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認識—實踐—再認識的12年(2 / 3)

(4)上海市目前有6家生產PS發泡塑料餐盒的生產企業,平均日產160萬個。除提供上海本地外,還有相當數量出口。全市原有6家生產紙漿模塑餐盒企業,由於在市場經濟中競爭不過PS發泡塑料餐盒,已倒閉,損失1800多萬元。其他幾種(紙板塗膜、植物纖維)餐盒企業也已倒閉,尚有1家企業生產聚丙烯降解餐盒出口。上海市人民政府廢棄物管理處與昆山保綠再生處理有限公司合作,下一步擬將塑料袋進行回收再資源化。目前,生產線已投入使用。

在全國範圍內,生產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的企業都紛紛倒閉、轉產,在國內引起一片嘩然。國內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唐賽珍(中國塑料加工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時任理事長、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塑料專家)、呂春元(環保專家、廣州市環境保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文瑛(原輕工部塑料局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蔡明池(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塑料包裝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高級工程師)、謝文雄(原中國塑料加工協會一次性快餐具專家委員會理事長、企業家),國內各大學教授均上書或直接找到原國家經貿委反映意見,進行辯論。

初始階段,國務院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對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引發的“白色汙染”的兩種不同處理態度與做法。

一些企業和個人在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政策引導下,紛紛向“環保餐盒”產業投資辦廠。紙漿模塑型餐具企業從1999年的100家左右迅速發展到600家左右,生產能力約為4.5億隻;紙板塗膜型餐具企業迅速發展到數十家,擁有各類紙板餐盒生產設備200台,生產能力約為15億隻;植物(秸稈)纖維型餐具生產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多數是在1999年~2002年發展起來的,產量約為1000多萬隻;光/生物PP降解餐盒是在“6號令”發布後出現的新產品,至2002年,全國已有生產廠家80多家,生產能力約為60億隻。

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盒,由於其性能好、價格低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被市場接受。在“6號令”的壓力下,除部分企業倒閉轉產外,從理論上講多數企業處於“地下”狀態,繼續生產、銷售、使用,占據一次性快餐具市場份額的76%以上,被稱做“禁而不止”,而生產各種“環保餐盒"的一次性快餐具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紛紛倒閉、轉產,銷售量急劇下降“步履維艱”。

三、2005年~2007年,再認識階段

在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的壓力下,理論上處在“地下”狀態生產聚苯乙烯(PSP)發泡餐盒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片材生產線也越來越多,PSP餐盒產量與一次性快餐具產量越來越大,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據業內人士講,1999年,我國聚苯乙烯片材生產線就已有170多條,餐具銷售量達到160億隻,其中,廣東地區約40億~50億隻,占全國的1/4。政府發布禁令6年後的2005年,除部分企業倒閉、轉產外,全國有聚苯乙烯片材生產線達200條以上;快餐具成型機已向鄉鎮企業發展,擁有量比以前更多。餐具年銷售量達到280億隻以上(含餐盒、麵碗、杯、盤);2006年年銷售量達到300億隻;2005年全國快餐具餐盒用量為120億隻(其中各種環保餐盒年銷量為34億隻,占一次性快餐盒生產銷售使用量的28.33%;PSP發泡餐盒為86億隻,占一次性快餐盒生產銷售使用量的71.67%),2006年全國快餐具用量已達140億隻,其中PSP發泡餐盒用量為106億隻,市場占有率達到76%,較“6號令”發布的初期年總銷售量有增無減,而且在全國各地,聚苯乙烯餐盒在市場上的平均占有率達到70%以上,上海市市場上幾乎95%以上為聚苯乙烯塑料餐盒;北京市市場上發泡塑料餐具占有率平均在50%以上。

在國家經貿委“6號令”的倡導和支持下,各種“環保餐盒”、“降解餐盒”在與聚苯乙烯發泡塑料(PSP)餐盒的激烈市場競爭中,由於性能差、價格高、銷售量低、市場占有率極低、產量下降,大部分已退出市場。生產這些“環保餐盒”、“降解餐盒”的生產企業紛紛倒閉、轉產。

為此,以筆者為首的調查組在北京現代循環經濟研究院、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導報》社、北京帕克茵包裝有限公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分會的支持下組建了調查組,於2005年4月至8月開展了全國性和北京市的調查研究,聯合舉辦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與實施循環經濟可行性內部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專家、學者和與會的國務院研究室、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家環保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政策研究室也派出代表參加了會議。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我國一次性快餐具(含PSP發泡餐盒)的發展方向應“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在全國推廣學習上海‘三分錢工程’經驗,走回收利用之路,全麵、徹底治理‘白色汙染’”。這次會議吹響了對一次性快餐具和聚苯乙烯發泡塑料(PSP)餐盒再認識的號角。

2005年底,國家發改委頒布了40號文後,把對一次性PSP發泡聚苯乙烯塑料餐盒的兩種不同認識的爭論再次推向高潮。2006年1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分會召開了有近百名新聞記者參加的新聞發布會。以大量詳細的調查材料和科學論據宣布“一次性PSP發泡聚苯乙烯塑料餐盒無毒無害,用LCA生命周期觀念看是典型的綠色包裝產品。”“它所產生的白色汙染不是產品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管理不善和人們隨意丟棄的不良習慣造成的”,在全國引起了極大震動。有的報紙稱之為“爆炸性新聞”。國務院參事室也極為重視。葉汝求、石定寰二位國務院參事經過調查,於2006年6月8日向國務院寫出了13號文——《關於解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汙染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政府有關部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對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和國家發改委近期發布的40號文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加大回收利用治理力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汙染。在全國推廣上海‘三分錢工程’經驗和做法。允許各地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全麵回收與部分禁止相結合的辦法,各種產品共同發展、共同競爭,不搞一刀切。”曾培炎副總理於2006年6月29日做出批示:“請發改委閱處。”按照曾培炎副總理批示,發改委工業司於2006年7月11日發文至中國塑料加工協會征求意見,中國塑料加工協會以(中國塑協[2006]007號)“關於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相關意見的報告”文,回複發改委工業司稱:《懇請傾聽國務院參事正確意見修改現行不利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健康有序發展的法令》,文中指出,國務院參事葉汝求、石定寰先生的建議是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實事求是,以深入調查研究各省市大量翔實材料雄辯地揭示了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停止生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脫離國情和實際,被證明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違背。此《建議》集中反映了塑料行業廣大業界人士的心聲,我們完全讚同《建議》的基本觀點和所列的大量翔實資料,是足以讓上級對“一令三文”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很有說服力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