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旅遊業的發展,農民工進城參加國民經濟建設,在社會上就餐越來越普遍,極大地刺激了一次性快餐具產業的發展。目前,除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聚苯乙烯發泡餐盒外,在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的6號令推動下,各種替代品也應運而生,一段時期內,這些“環保餐盒”、“降解餐盒”包括紙漿模塑餐盒、植物纖維(稻麥殼)、紙板塗膜餐具、光/生物降解餐具等都得到了一些發展。數年前市場上曾經還有過少量的澱粉類餐具、聚乳酸餐具、二氧化碳共聚物餐具,但因其生產規模較小,市場份額也很小,在此對其不做陳述。
在新世紀初的今天,人們越來越珍惜自己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地改善我們的環境。人們已經意識到,曆史的前進、經濟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究竟哪種一次性快餐具更符合生命周期(LCA)理論、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和環保要求?哪種一次性快餐具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站住腳?下麵就市場上幾種主要的一次性快餐具進行分析評價。
一、聚苯乙烯餐盒(杯)
它是由石油、瓦斯等碳氫化合物製造的聚苯乙烯(PS、保麗龍)原料,經過吸塑或模塑成型工藝製成,具有用料省、消耗能源少,產生垃圾少等優異的環保性能,是一種節能減排的優異產品。
聚苯乙烯較木質紙漿優越的性質是它僅需六分之一同樣的物質即可生產一個杯子,聚苯乙烯杯的化學需求也小,因為一些化學轉換過程使用固體型態的觸媒,它能夠使觸媒在替換前的每次活動,產生數以千計的轉換;含有乙烯的苯在烷化同時也使用氯化鋁作為觸媒,每一噸產生約10g的乙苯,此氯化鋁稍後被大約等量之氫氧化鈉中和,此外,主要為清理幹淨在中介期的碳化氫,每噸聚苯乙烯全部的化學藥品需求量大約為33kg,即每一個聚苯乙烯杯子0.05g;為每個紙杯3%的化學藥品需求。
以木質紙漿生產一個杯子所用的原料為聚苯乙烯的6倍,所以紙杯較聚苯乙烯杯多消耗大約12倍的蒸汽、36倍的電力與2倍的冷卻水,生產用於紙杯的紙漿時所製造的廢水,大約為生產製造聚苯乙烯的580倍。雖然在紙漿製造與漂白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其汙染物可因工廠環境的不同而清除到不同程度,但除金屬鹽外,所有水汙染物質仍為聚苯乙烯的10~100倍。
紙杯的成本大約為聚苯乙烯的2.5倍,因為它的原料與電力的消耗均較大,在空氣排放物上,漂白紙漿每噸約22.7kg;聚苯乙烯每噸約53kg。若以一個杯子為基準,一比較變成從紙產生136kg而由聚苯乙烯產生53kg。
製造每噸聚苯乙烯杯約需要使用43kg之戊烷作為發泡劑,此為兩種技術中最顯著的空氣排放物,估計它可存於大氣中約7年以下,大約為以前氟氯碳化合物之十分之一。不同於氟氯碳化合物,戊烷可增加地麵與同溫層臭氧的濃度比例。然而,它所產生的臭氧與“溫室效應”氣體的量,幾乎確定地小於那些在掩埋廠中因處理廢棄紙杯產生的甲烷。
理論上假如6t紙(相當於1t聚苯乙烯)在陸地上可以完全被厭氧的生物分解,它能產生2370kg的甲烷與二氧化碳3260kg。因為甲烷溫室效應大約與戊烷相等,隻取2%理論上紙可能被生物分解的量與生產1t的保麗龍杯所損失的戊烷造成的溫室效應相等。
相對地,當聚苯乙烯被拋棄到地表時不易被分解,然而,同時也有逐漸增加的證據顯示,將紙丟棄到地表也未必會被生物分解,尤其是在幹燥的地區,即使當紙杯丟棄至掩埋場後經分解,所產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之分子數比約為2∶1,這比焚燒還糟;因為這實際上會將含碳物質轉變成二氧化碳,依照所選擇之溫室模型,一個甲烷分子的溫室效應幾乎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的5~20倍,分解時纖維素的水溶性片斷同時也造成掩埋場滲漏水的升華需氧量(BOD),滲漏水可以被處理除去汙染物來控製對環境之衝擊,它也可能會流失至地表或地下水而惡化這些水源的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