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於環境激素的問題關於PS泡沫塑料遇熱釋放二聚體、三聚體等,會產生環境激素,擾亂人體內分泌作用影響雌激素等問題,是繼二英後PS泡沫塑料餐具遭受最嚴厲指責的有毒的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此問題出於日本國立醫藥品衛生研究所河村葉子等人,在1998年5月13日日本衛生協會上發表的一篇題為《食品用聚苯乙烯製品的苯乙烯低聚物》的論文,後經一些新聞媒體炒作,在日本也曾一度引起思想混亂。日本政府對此非常重視,進行了大量調研和分析評價工作,目前,關於PS泡沫塑料餐具會釋放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致毒的問題已基本澄清。首先,日本聚苯乙烯工業協會委托TNO(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以及食品藥品安全中心等研究機構,進行安全性確認試驗,並公開其結果,對二聚體、三聚體發表了《安全宣言》,宣告其攪亂人體內分泌作用問題的終結。
日本環境廳於2000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擾亂內分泌化學物質研討會”得出的結論是:“在技術上檢測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的危險性是不現實的,因此,沒有必要考慮,其結論是不再將它列入調查對象之中”。該廳於2000年10月31日召開的2000年度第二屆“擾亂內分泌化學物質問題研討會”,會上宣布,不再將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和正丁基苯等化學物質列入該廳製作的“環境激素”名單之中。該廳還決定改版《SPEED’98》,重編一本2000年11月版,正式公布:聚乙烯二原體、三原體,將從67種可疑化學物質環境激素名單中刪除。此外,對於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的問題,日本厚生省、通產省、農林水產省等也已明確表示,它們不屬所謂擾亂內分泌的化學物質。並認為沒有進行試驗的必要。據此,日本政府已正式為過去幾年來一直困擾PS泡沫塑料餐具和PS製品行業的社會上的“環境激素騷動”問題畫上了句號。
近年來,國外還陸續公布相關報告研究結果,明確澄清有關環境激素的問題。
①國際權威機構荷蘭應用科學研究機構(TNO)進行的試驗表明:以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為主要成分的PS的乙醇提取物中,從低用量到高用量的廣泛範圍內並不存在雌激素性質(1998年6月)。
②日本速成食品工業協會在日清食品中央研究所進行的實驗表明,苯乙烯二聚體、三聚體不具有雌激素性質(1998年6月)。
③美國塑料工業協會(SPI)在嚴格條件下抽取PS,進行雌激素實驗,結果證明不具有雌激素性質(1998年9月)。
④歐洲SSC(STYRENE STEERING COMMITTEE)曾對23種PS製品進行的雌性激素試驗結果表明,未發現其具有雌激素性質(1998年)。
⑤歐洲生態毒理學及環境科學研究會(CSTEE)明確表明:對曾被認為會擾亂人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PS等,對人類的危害性和致異性未被確認(1999年3月)。
⑥美國國家科學協會(NRC)在一篇《環境中激素活性的藥物》報告中表明,有某些組織或消費者協會發表PS泡沫塑料容器將發生危險或有毒的言論,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1999年8月)。
(4)關於雙酚A的問題雙酚A是否有毒?過去存在爭議。
關於雙酚A作為“環境激素”討論的物質,大日本化學工業協會發表的《關於環境激素問題的Q&A》中曾記載:雙酚A的女性激素作用在女性激素的10萬分之1到1萬分之1之間,說明其作用甚微。雙酚A是聚碳酸酯、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的單體;而PS是由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
由上述兩個分子結構對比可以得知,它們不屬於同一類物質。PS不含有雙酚A的結構,也不可能沾染雙酚A雜質。美國塑料工業協會近年曾資助美國哈佛大學危險分析中心作了一項關於雙酚A影響的研究,據200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稱:有關雙酚A會導致雄性激素分泌增加的“證據嚴重不足”。目前,國內外日常生活中飲用純淨水、礦泉水所用的塑料瓶、嬰兒奶瓶、高檔飲水杯等多是采用雙酚A與丙酮單體聚合製得的聚碳酸酯製得的,其衛生安全性均獲得各國食品衛生組織認可。因此,關於PS泡沫塑料餐具含雙酚A物質,將導致生殖機能失常的怪論,簡直是無稽之談。
(5)PS泡沫塑料餐具與CFCs20世紀90年代以前,PS擠出泡沫塑料片材生產工藝主要采用CFCs為發泡劑的傳統生產工藝,而CFCs已被證實對大氣臭氧層有極大的破壞作用。但從1987年聯合國大氣臭氧層保護的重要曆史性文件《蒙特利爾(Montreal)議定書》發布以來,CFCs在世界各國逐步被禁用,而代之以丁烷、戊烷作為發泡劑。我國PS泡沫塑料餐具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以來,共有50多家生產企業,130多條PS擠出發泡生產線,其中大部分為中國台商獨資企業,其多數生產線中CFCs發泡劑已被淘汰,而采用丁烷替代;小部分及國產生產線也通過申請獲得聯合國建立的專項多邊基金資助,也逐步淘汰了CFCs發泡劑,而改用丁烷發泡劑工藝。據了解,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替代工作,因此,不存在PS泡沫塑料餐具生產工藝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問題。但丁烷、戊烷發泡劑的缺陷主要是易爆,也應引起注意,但與破壞臭氧層無關,解決的主要辦法是加強管理,而且目前各國正在積極開發二氧化碳為發泡劑的新工藝,並已在工業化生產線中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