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要求強化產品的使用而不是強化物質的消耗。它是以大幅度地降低輸入和輸出經濟係統的物質流,以優化物質在經濟係統內部的運行為條件的(即高使用)。世界第二屆零排放大會的組織者,設在東京的聯合國大學零排放研究局負責人波利說:“人們如今不再期望地球提供更多的資源,而是期望用地球提供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產品”。線性經濟除了資源輸入的高開采和汙染排放的高輸出之外,一個重要的特征是一切為了開發和銷售新的產品,以及與不斷生產和銷售必然相關的產品使用的短效性(即低使用)為目標。而循環經濟的基本戰略就是優化物品的可長期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產、最大規模地銷售,以及推銷壽命很短的產品。建立在交換價值之上的線性經濟被稱為生產經濟,而建立在使用價值之上的循環經濟則成為職能經濟。生產者的職能不單是推銷產品,更重要的是推銷服務。到那時,使用者無需購買和擁有物品,隻需在一個組織起來的體係中支付服務費用就可以滿足需求了。因此,循環經濟有可能使服務質量達到最優,從而真正實現從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的過渡。
施樂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複印機製造商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它在美國等地工作的重點不再是供應“新的”複印機(當然新設備、新元件仍然需要生產,但隻是需要時才投入),而是轉向對已經在服役的複印機提供維護和保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他們在維修中用一些新技術的部件取代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部件,然而並不改變機器的其他部分。即在施樂公司,作為一種產品,“複印機”的概念變得模糊了,它變成一種源自不同部件的組裝的運作機製。在這個機製中,每個部件的使用壽命和強度被優化了。因此,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新機器。甚至“新產品”的概念都消失了。當然,每一步這樣的改革,對企業而言,除了環保上的意義外,必須以經濟上是否有利可圖為條件。實踐證明,施樂公司的這種經營方式是成功的。1992年,它在美國市場上就節省了5000萬美元的原材料購置、後勤服務和庫存等費用;1993年更節省經費達到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