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3R”原則(1 / 1)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基本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形式,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益。

循環經濟融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物料循環利用和可持續消費為一體,將經濟活動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開環”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氣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循環模式,從而使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經濟轉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

實施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操作原則是“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包裝工業要成功實施循環經濟,每一個原則都是必不可少的,當前必須以減量化作為中心。

循環經濟強調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原則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三者的順序也不能變動。減量化是三個原則中最重要的原則。首先是要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和再循環都必須建立在經濟過程進行了充分資源削減的基礎上。

一、減量化是三個原則中最重要的原則

循環經濟的第一法則是要減少進入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因此又叫減物質化,即必須將重點放在預防廢物產生而不是產生後治理。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減少單位產品的原料使用量、通過重新設計製造工藝來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排放,如光纖技術能大幅度減少電話傳輸線中對銅線的使用。產品的包裝是保護產品在運輸、儲存、使用中不被損壞,同時也是美觀甚至藝術的表現。但目前存在的過度包裝現象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產生大量廢物,因此,過度包裝或一次性物品是不符合減量化原則的。在消費中,人們可以減少對物品的過度需求,例如在保證需要的原則下,減少人們所要買的東西,不鋪張浪費,就會大量降低垃圾的產生量。消費者可以選擇包裝物較少和可循環的物品,購買耐用的高質量物品等。如果人人都這樣做,那麼就會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壓力,減少對廢物處理的壓力。

二、再利用原則

循環經濟第二個原則又稱再利用或反複利用原則。其希望人們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以多種方式延長使用所購買的東西。通過再利用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在生產中,對許多零配件製定統一標準,或生產方以便捷的方式提供零配件,使產品因個別零配件損壞,不需要整體拋棄,隻需更換個別零件即可正常使用。這在汽車、電視機、計算機、包裝印刷機械等許多領域正在實施,但仍有很大潛力。例如,複印機、計算機、手機等可以設計成“裝配式”,不管是改變外形、色彩,還是升級換代或者維修保養,隻需更換組件即可。這種設計理念,既滿足消費者不斷更新、升級的需求,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元件的使用價值。任何一種物品在拋棄之前,都應該檢查和評價一下它在家庭中或單位裏再利用的可能性。當然,確保再利用的簡易方法是對物品進行修理而不是頻繁更換。也可以將合用的但自己已不喜歡或可維修的物品返回二手貨市場體係供別人使用,或無償捐獻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在發達國家,一些消費者常常從慈善組織購買二手貨或稍有損壞但並不影響使用的物品。中國也有二手貨商店和市場,應該使民眾提高再利用的意識,參與這些既能省錢又有利於環保的活動。特別是像紙箱、玻璃瓶、塑料袋等包裝材料可以再利用,以節約能源和材料。飲料瓶可以消毒、再灌裝、返回到貨架上去(在安全、衛生、消毒處理、經濟上合理的條件下),有時候甚至可以多達數十次循環。

三、再循環原則

再循環原則又稱再資源化原則。循環經濟的第三個原則是盡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所謂再資源化是指把已完成使用價值的物質返回到工廠,經處理後再融入新的產品之中。再資源化能夠減少人們對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的壓力,製成使用能源較少的新產品。有兩種再資源化方式:原級資源化方式和次級資源化方式。原級資源化方式是將消費者遺棄的廢物經再資源化後製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廢塑料製品製成塑料製品、廢報紙製成報紙、廢鋁罐製成鋁罐等),這是最理想的方式。次級資源化方式,是將廢物作為原料之一生產其他類型的新產品。例如:廢金屬、廢木材、廢玻璃作為添加物生產其他產品。一般原級資源化在形成產品中可以減少20%~90%的原材料使用量,而次級資源化減少的原生物質使用量通常隻有25%左右。與資源化過程相適應,消費者和生產者均應提高意識,通過生產和購買、使用,最大比例消費再生資源製成的產品,使循環經濟的整個過程實現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