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反間計①(1 / 3)

“原文”

疑中之疑②。比之自內,不自失也③。

按:間者④,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⑤。如燕昭王薨⑥,惠王自為太子時⑦,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⑧:“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⑨,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⑩,以待其事。齊人惟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劫奇代將[11],毅遂奔趙。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12],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注釋”

①反間計:利用敵人的間諜為我服務的策略。②疑中之疑:疑陣之中,再布疑陣。

③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經》比卦。意思是:援助來自敵人內部,所以攻破敵人確是有把握的。④間:利用間諜讓敵人內部互相猜疑,產生矛盾。⑤因:憑著,利用。⑥燕昭王(?—公元前279):戰國時燕國國王,公元前284年他重用樂毅,聯合其他國家,攻下齊國城鎮七十多座。後因迷信長生不老藥,中丹毒而死。薨(hōng):古代君王或大官死叫薨。⑦惠王:燕昭王的兒子,做太子時,因說了樂毅的壞話,被昭王處以鞭打之刑,故對樂毅懷恨在心。即位後,中了齊國田單的反間計,改用劫奇代樂毅為攻齊主帥,最後一敗塗地。此時方知樂毅確有才能,後悔不及。⑧田單:戰國時齊國名將,即施用“火牛陣”大敗燕國的策劃者。⑨王齊:自立為齊王。⑩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11]劫奇:燕國大將,有勇力,喜紙上談兵,被田單擊敗,死於亂軍。[12]周瑜(公元175—210):三國時吳國名將,字公謹。公元208年,成功地運用反間計敗曹操於赤壁。

“譯文”

在疑陣中再布疑陣。《易經》上說:“殺傷力來自敵人內部,所以攻破敵人確是有把握的。”

按語:間諜,就是用來使敵人內部互相猜疑,產生矛盾的;反間諜,就是利用敵人離間我方的陰謀,反而去離間敵人。如戰國時燕昭王死後,從當太子時就不喜歡大將樂毅的惠王繼位,齊國田單利用這一矛盾,乘機派間諜到燕國去施行挑撥離間的陰謀,故意造謠說:“樂毅和燕惠王向來有矛盾,怕燕王殺他,因此想借伐齊為名,實際上是想聯合齊軍,自立為齊王。他為什麼停下攻打即墨的計劃?是因為齊國人還沒有歸順他,他在等待時機呢。目前齊國人最擔心的是,燕國會改派其他人率軍攻打即墨,這樣,即墨恐怕要朝不保夕了。”燕惠王聽了,便撤了樂毅,改派大將劫奇接替他。於是,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了。再如,三國時,東吳大將周瑜利用曹操派來的間諜,去離間曹操手下最懂水戰的大將,這也是疑陣之中再布疑陣的道理。

“講解”

反間計,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陣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采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如按語中提到的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例子。在戰爭中,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要準確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經驗,“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裏的“人”,就是間諜。《孫子兵法》專門有一篇《用間篇》,指出有五種間諜,利用敵方鄉裏的普通人作間諜,叫因間;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製造和泄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