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性格特色的形成(1 / 1)

1.人生不同階段性格特征的變化

人生的幾個代表性階段,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性格傾向會因為環境、價值觀、周圍的期望和體內荷爾蒙等的變化而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通常,自己不會察覺。但在溝通協調、價值觀或優先順序的選擇上,這種變化有時會使自己與較親近的家人,尤其是配偶產生差異、誤解或衝突。

2.事實和期望反差過大所產生的內心衝突

一旦家庭和職業所需要的性格特征與本身性格特征差異太大時,會使人內心產生衝突,變得鬱悶、自卑、煩躁、矛盾或易怒,這體現在三個方麵:

(1)在原生家庭裏被家長描述或期盼的特性與自己真正的性格存在過大差距。例如有一些女孩子性格外向、健談,喜歡交朋友,但中國傳統的父母卻認為女孩應該沉穩、內斂,孩子隻好勉強配合,但內心壓抑。

(2)自己實際性格有時會與職業所要求具備的專長和特性不太吻合。差距越大,焦慮越深,甚至擔心自己是否入錯行。因為性格傾向與職業的需求不吻合,情緒受到嚴重的壓抑,帶著鬱悶的心情工作,不論麵對百姓的官員、麵對下屬的經理,還是處理顧客投訴的服務人員,都容易把內心的衝突發泄在工作或家人身上,引發人際衝突。

郭某性格偏向沉穩型,怕冒犯人,麵臨變動會不安甚至恐懼。本來在電腦公司擔任程序員,感覺舒服自在。後來人事變動,他被調至人力資源部。新的職位要求他執行招收新人和裁員的任務。通知員工被裁對郭某已經是很困難的差事,還要常常與新進的員工打交道,更是讓他焦頭爛額。這就是典型的人被擺在與自己性格特色迥異的位置所產生的苦惱。

(3)為了配合配偶或滿足家庭需求,而刻意表現出的角色與功能,有時也會與自己實際的性格有差距,帶來內心衝突,導致家庭不和。

蘇某屬於人際型,又因工作繁忙而順理成章地終日應酬,很少陪伴家人。妻子小鄭對家務及孩子要求很高,終日花大量精力和時間來照顧孩子、整理家務。可是她的性格傾向於高標準和低沉穩型,對於瑣碎家事與費時協助孩子作業覺得毫無成就感,日久生厭。常向拖著疲憊身軀剛進家門的丈夫抱怨,蘇某又因掌控型個性無法容忍其終日的嘮叨,嘲諷妻子的無能……夫妻間相互的尊敬與喜愛愈來愈少,夫妻感情漸行漸遠。小鄭為此心情鬱悶,經常上網找往日初中同窗交談解悶,不久之後,開始了一場激情卻畸形的網戀。

有別於西方社會的自我主義,國人的成長與教育環境,較強調單一與規範化的價值體係。學校也隻強調升學與文憑主義,不太教導或容許突顯與實現自己的獨特性。往往特別注重別人的想法或期待。很多人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盡義務、為達成別人的期望而活。其實,就活得幸福、踏實或和諧的內心而言,唯有了解真正自我的特性與需求,活出真我,才能享受內心的自在與和諧。

3.改變性格特色的可行性

多數人四個性格傾向的比例並不均衡。如果想刻意快速做出改變,有時會扭曲壓抑自己的個性,有時甚至緊張難堪。隨著後天的修養和經驗的累積,如果能夠往四者持平的方向修正,固然很好,但也不必做作,更不要強求改變,而給自己造成過大的壓力。其實,針對自己的性格突顯之處,應特別留意別人的觀感或影響,也可以拿來與理想工作訴求做一比較,揚長避短即可。四者比例較為接近,性格傾向較為均衡的人,往往思路、策略、資源、人際能麵麵俱到,較易給人心境平和、穩重可靠的印象,對新的環境比較容易適應。同時活得也比較自在快樂。可是這類人相對來講個性不突出,不容易成就太大的事情。

總之,用心去了解自己和別人屬於哪種類型或哪些類型的結合,揚長避短地因應對方所展示的特性,滿足這些特性背後所代表的情緒訴求,將會有利於溝通協調、情緒管理與修身養性。加以時日不斷操練,到了融會貫通、操作自如時,將會獲益匪淺。

第十二章 形象管理——由內而外塑造魅力,建立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