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格特色來看,筆者將之歸為四類或四個角度看自我。
1.“職業我”
自己在職場的溝通、傾聽、思維、矛盾、協調中所展現出來的模式、形態、特色。分為三類:“展示我”(自己認為自己在職場所展現出來的我)、“實際我”(同事、旁人眼中的我)以及“理想我”(自己認為最理想、最希望或最想改善成為的我)。
2.“理想我”
是指檢討自己在職場中的表現後,認為最理想工作表現的狀態,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改善或提升到什麼狀態,這就是最理想的自己。
3.“家庭我”
從原生家庭到婚後自己組成的新家庭,大多數的人一生都至少有兩個家庭。人在這兩個家庭中扮演著家庭我的角色。身為父母、子女或其他親人身份時所具有的權責、展現的言行與特性、為家庭延續所提供的功能,就是家庭我的展示。
4.“真我”
“真我”就是真正的我、原本的我。從出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到晚年,在每人心裏最深處、最內在的那個最原始、最本我的我。它永遠屬於自己的本性,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變化,一直在渴求與追尋恒常的喜悅自在與祥和幸福。所以,真我也可以說是“我最願意怎麼做”,或是“怎樣的表現最讓我覺得開心自在”。
在“職業我”、“家庭我”、“理想我”和“真我”四種不同角色或情景中所呈現出來的“我”在掌控、人際、沉穩、高標準四種性格上的比率或得分會有所不同。也就是測試自己的得分之前,就得先假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別得出不同的四種比率或分數。以下三個差距代表心靈上不同的狀態。
1.“理想我”與“職業我”的差距
代表對自己工作表現滿意或勝任的程度。理想我與職業我的差距越大,就表示越不滿自己在職場中的表現;反之越滿意。
2.“職業我”與“真我”的差距
代表目前的職業是否合於誌趣。真我代表了自己內心的平靜自在、愉悅滿意,是自己是否幸福快樂的標準。內心的滿足、愉悅多是源於工作與自己的誌趣、道德觀、理想相近。職業我與真我的差距越小,自己就越愉快;反之,差距越大,代表不合誌趣或不合道德觀的程度越高,內心就越發鬱悶不悅。
3.“家庭我”與“真我”的差距
代表內心的愉悅幸福感。家庭,尤其是夫婦之間當麵臨財務、親子、信賴、尊重、親密、婆媳、親友等諸多問題時,需要大量磨合、配合、整合。為了把家維持、經營下去,彼此要貢獻不同的功能、定位,這也是角色的一種,家庭中的角色功能如果與真我差距大,表示內心活得辛苦與鬱悶;差距小,表示能夠活出自己、活得真實、踏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