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宣慰司(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
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
老撾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撾境內)。
且說在首都阿瓦的緬甸王他隆接到了大明禮部侍郎送來的國書,頓時氣歪了鼻子,五大宣慰司中有四個都設在緬甸境內,如果這五大宣慰司設立了,緬北大片土地就又要劃到大明手中了。
他隆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是拒絕鄭天瑞要求東胡投降的命令。因為在他的印象中,明軍是不堪一擊的,自己那無敵的十萬象兵將讓敵人好好領教到什麼才是恐懼的滋味!
麵對明軍的兩路夾擊,他隆的對策是先打東路軍,因為莽達看來,那六萬暹羅兵可以忽略不計,自己真正的對手隻是李定國率領的六萬明軍。自己帶著自己的十萬象兵出征,以多打少,一定可以勝利的。一番精心選擇之後,莽達把決戰的地點選擇在了塔尼河附近的一處平原。這裏的東麵是一片原始森林,西南是塔尼河。除了幾處丘陵以外,地勢非常平坦,非常適合於象兵的大規模展開。
李定國聽到這個消息,一麵派人速去調運船隻,一麵率領部隊開赴塔尼河,在河西岸紮下了大營。在營地,李定國可以清清楚楚地看清對岸裝備齊備,陣容嚴整的緬甸軍隊。他隆也看到了李定國的主帥營帳,就親自坐鎮在對岸重點防守。李定國仔細觀察了河麵和兩岸地形,深知渡河不易,特別是他隆本人駐守的這一段河道,根本不可能渡過去。即使自己麾下的大明勇士不怕犧牲,他們的馬也不行。因為他隆的大象就在水邊把守著,那些怪模怪樣的龐然大物和它們那怪聲怪氣的吼叫,把戰馬嚇壞了,甚至當馬群在河邊飲水時,老遠地瞅見大象,都要嚇得調頭就逃。雖然在此之前,李定國將明軍戰馬和暹羅軍的大象放在一起,希望戰馬能克服恐懼,但是結果還是失敗了。
大明鴻德五年一月八日,渡河要用的船隻很快就運到了,暹羅人的士兵們是把船隻折卸開,大的拆為三段,小的拆為兩段,然後裝上大車運來的。李定國這時把部隊分成三部分,悄悄作了一番吩咐,開始行動了。隻見塔尼河西岸,不是騎兵就是步兵,一隊接著一隊往不同方向出發。河麵上,明軍和暹羅軍的船隻頻繁地航行。
這一切似乎都在預兆著敵軍似乎在尋找著合適的時機和地點,隨時準備渡河。他隆不敢疏忽,也帶著象隊在對岸不停頓地來來回回奔走。這樣一連數日,天天如此,明軍軍還未過河,他隆的人馬已經累得氣喘籲籲了。
李定國把緬甸軍折騰了一陣後,又從四麵八方把糧食及其它軍需物資源。
源不絕地朝大本營運來。這樣,在他隆看來,很明顯,敵人因為受到阻擋,似乎準備在河岸上長期駐紮下去了。李定國甚至派人送信到河對岸,說道:“我大明地大物博,糧秣堆積如山,我可以把十萬大軍在這裏駐紮一年,閣下可以嗎?”
他隆雖然知道這話未免托大,但是他隆明白,眼下是春天,雖然到了夏天河水會暴漲,明軍將更加難易渡河,但是自己卻等不了。因為北麵還有一隻吳三桂的大軍正在步步緊逼。“難道明軍真是故意在這裏拖延時間,隻是佯攻,從北方來的軍隊才是真正的主力?”他隆摸不清李定國的真正意圖,變得躊躇起來。然而,他隆沒有喘上一口氣,明軍又開始了夜間騷擾。
李定國親率部分騎兵在河岸口左右馳騁,邊馳邊呼喊衝鋒口號,並且用盡一切辦法,故意搞得沸沸揚揚,一片喧囂,仿佛趁著夜幕掩護就要強渡的樣子。他隆再次緊張起來。但這種事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他隆除了聽見高聲喊叫之外,並沒有發現敵人做出實戰動作。他由此得出結論:敵人並不敢真的渡河,不過虛張聲勢而已。從此以後,他隆不管對岸怎樣行動,怎麼喊叫,總是呆在營房裏再不出來了,大部隊也不再跟屁蟲樣被李定國牽來牽去。他隆隻是在沿河各處派了哨兵。
李定國看到他隆麻痹起來,於是開始邁出了下一步。頻繁地調動部隊的過程中,李定國偵察到塔尼河上遊有一處地方非常有利於他的大部隊偷渡。這個地方距離他的大本營不到30公裏。在那裏,塔尼河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一個半島狀的拐角,上麵樹木森森,適合部隊的隱蔽,河中還有一個島嶼,也長滿了樹木,從無人跡,非常恰當地遮掩著對岸哨兵的視線。就是在這樣一個被選擇偷渡的地方,李定國事先也沒有忘記給對岸的敵人灌點迷魂湯,他讓士兵們點上篝火,大聲嚷嚷,一連搞了好幾夜,暗地裏積極做著渡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