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越兩軍隔江相望,明軍陣中,陸軍總指揮李定國正與艾能奇、劉文秀等人一起看一份由錦衣衛提供的情報。“北宋熙寧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宋軍越出國界,向李朝的首都交州城進發。”
李定國讀的是一份關於北宋熙寧年間北宋與安南交戰的史料:北宋熙寧九年北宋的南征軍進入交趾境內,和李朝軍隊的第一個戰役,是1077年1月初的決裏隘之役。決裏隘是李朝軍隊的一個扼守地點。郭逵派遣騎兵將領張世矩去攻擊敵人的這個軍事據點。交趾人用戰象拒戰。宋軍使用強力的弓弩去射這些戰象和敵人,用大刀去砍斬這些戰象的鼻子。這些有的受到射擊,有的被砍斬了鼻子的象群,掉頭回奔,自踐其軍。宋軍乘機進攻,把敵軍打得大敗。宋軍不隻占領了決裏隘,而且乘勝攻拔了桄榔縣。
宋軍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紅河),兩軍決戰李軍戰船四百餘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便分遣兵將伐木製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交趾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中國史籍和欽定越史通鑒綱目都讚成此說。
“如月江,又名如月渡~!”李定國的目光定在此處。
“如月江?”艾能奇、劉文秀等人也湊了過來,“咱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不就是如月江嗎?”
李定國趕緊大聲念道:“宋軍初抵如月江,遭李常傑襲擊,損失千餘人但關於這場戰役的史料僅見於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監綱目,中國史籍無相關記載。”
艾能奇催促快,“二哥,快念下去啊。”
李定國無奈地搖了搖頭,“沒有了。”
“沒有了?”劉文秀大失所望。
李定國說道:“但是富良江之戰的經過到時描述得很詳細。”
劉文秀說道:“可咱們現在是在如月江。”
艾能奇說道:“那到也未必,如果如月江之戰是一場決定性的大戰,且安南人大勝的話,他們一定會大書特書。如此寥寥數字,說明如月江之戰隻是前鋒小仗,重頭戲卻是在富良江大戰。”。
“嗯!”李定國繼續念道:“在富良江的南岸,安南軍李朝停泊了戰艦四百多隻,使得宋軍“欲濟不能,欲戰不得”在無可為計的情況下,宋軍便打算在江中係一道浮橋,以次進兵。但管帶先鋒奇兵的人卻急不能待,便先從北岸搞到了一隻木筏,渡了五百名士兵過江,對李朝部隊的竹紮的軍寨且砍且焚,然而找不見敵人。在這五百人登岸之後,又把空筏駛回北岸,準備續運救兵。不料在木筏離開南岸之後,敵方的軍隊竟從各方會合,共同擒殺宋兵,宋兵斷絕後援,眾寡不敵,陷入嚴重困境之中,有很多人被敵人擁入江中,其餘則或死或逃,全部潰滅。另有苗履率領的一支部隊,屯駐在郭逵的大營以西六十裏的如月渡。李朝降將黃金滿這時也引導他們綽取捷徑,渡富良江而趨交州城。但方在前進,立即被郭逵追回。為的是不使他們再蹈那支先鋒奇兵的覆轍。經受了這次失敗之後,馬步軍都總管燕達認為應當將計就計去轉敗為勝。他還認為,兵法致人而不致於人,如果乘這次失敗而示之以虛弱,便一定可以誘使敵人到北岸來應戰。在宋軍做出一些怯懦懼戰的假象之後,敵軍果然決意出戰。敵軍在出戰之前,知道北宋派出的水軍船隻已被阻截在東涇港口,未能駛入富良江內,卻故意派出一些間諜去設法欺騙宋軍說,北宋水軍將領和斌、楊從先所率領的戰船,馬上就要到來會師了。這樣做的目的是:既要使宋軍鬆弛戰備,也要使宋軍把溯江而上的李朝戰船誤以為是宋方的水軍。緊接著,李朝軍隊就出動了好幾萬人,鼓謀北上,迎戰宋軍。在北宋南征軍的前軍於接戰時又一次被敵人打敗後,郭逵急率親軍參戰,燕達也率軍繼進,這才把敵軍稍稍打退。隨後,騎兵將領張世矩、王湣也率領騎兵參戰,各處所設伏兵也一齊出動,才最後把敵軍打得大敗。敵軍將士陷沒在江水中的不可勝數,敵方的左郎將阮根被宋軍俘獲。”
艾能奇略加思索之後說道:“看了這些前人的事跡,我覺得宋軍之所以沒有獲得全勝,是因為水軍沒有能夠及時進入富良江,以至於前鋒孤軍奮戰,而後軍隻能隔江幹著急。”
劉文秀說道:“我軍水師是由海霹靂施琅率領,船堅炮利,應該不會重蹈宋軍覆轍。”
李定國搖了搖頭,說道:“未必,我們的水軍船隻龐大,未必能進入富良江的腹地啊。我到有個想法,可以效法當年的劉裕,以精兵強渡如月江,然後在灘頭立卻月陣。先尋得立足點之後,再以大軍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