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群起響應(3 / 3)

就在李國英逃走後沒幾天,又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一是江北四鎮徐州高傑,壽州劉良佐,淮安劉澤清,廬州黃得功先後發布檄文,宣布擁護北京的鴻德皇帝。

高傑,字英吾,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鄉。他原先是李自成的得力部將,綽號翻山鷂。高傑一次偶然到軍資倉庫去支糧米,為邢氏的姿色所傾倒,一見鍾情。邢氏本是良家女子,被李自成搶到軍中,並不真的歸心,她也愛上了高大魁梧的高傑。在邢氏的勸說下,又因為擔心李自成知道後會引來殺身之禍,高傑於崇禎八年帶著邢氏及一幫兵士投降了明將賀人龍,被授予遊擊之職。高傑後來多次參加了對農民軍的追剿,累功升任總兵。1644年初,大順軍渡河東征,明朝武將大批歸附,高傑因為自認為對李自成有“奪妻之恨”,不敢投降,於是率部由陝西經山西、河南懷慶一直逃到山東。高傑在奪路狂奔之際,派使者到壽州同鳳陽總督馬士英聯係。馬士英得知他部下有兵三萬、馬騾九千,立即回信招攬:“將軍以身許國,當帶礪共之。”同時讓高傑部屯駐徐州,聽從自己節製。高傑赴壽州謁見馬士英後回鎮徐州,不久就由於太監盧九德的穿針引線,成了“定策”元勳。

黃得功,字虎山,遼寧人,出身行伍。他自少從軍於遼陽,並因戰功而不斷晉升。崇禎年間長期在南直隸江北、河南一帶同張獻忠、革左五營等部義軍作戰,期間曾調任宋友亮麾下鎮守金州,後升至廬州總兵。曾隨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將劉超,論功封為靖南伯。

劉良佐,字明輔,北直隸人,因常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與高傑同是李自成麾下戰將,中曹變蛟伏降明軍,封廣昌伯,統兵在宿鬆、廬州、六安一帶同義軍作戰,升任總兵官。北都覆亡時他帶的軍隊駐在河南正陽地區,甲申四月應鳳陽總督馬士英邀請率部進入南直隸,沿途淫劫,臨淮民聞其將至,嚴兵固守。劉良佐大怒,下令攻城,結果卻沒攻下來。馬士英讓他移駐壽縣一帶。他的弟弟劉良臣早在1631年(明崇禎四年)大淩河之役時任遊擊,就已隨總兵祖大壽投降清廷。後來宋友亮破沈陽的時候,沒有殺死劉良臣,而是把他帶回了明朝,送歸劉良佐。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崇禎帝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不久大順軍進入山東,他帶領主力向南逃至淮安。在南京諸臣商議立君的問題上,他起初迎合東林黨人錢謙益、呂大器等主張擁立潞王朱常淓,後來得知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和馬士英已經決策擁立福王朱由崧,他自知兵力不敵,立即搖身一變,加入了擁福的行列。

以上江北四鎮之中,高傑、黃得功、劉良佐都和宋友亮有直接的聯係,馬士英不敢太過信任他們,所以才會派左夢庚攻打九江。四鎮之中的高傑和劉良佐看到昔日戰友在宋友亮的陣營裏都是順風順水,自己又得不到馬士英的信任,於是派人聯絡老戰友,相約起事。黃得功本來就對弘光的偽太子一案很是不滿,再加上當年在金州,看到宋友亮確實有安定天下,造福百姓的本事,於是也發檄文響應。至於劉澤清,他看到其他四鎮都已經歸順了鴻德皇帝,於是也和當初擁立福王一樣,隨了大流。

第二件大事,便是福建總兵鄭芝龍和在野的洪承疇一起發布檄文,舉福建全省擁護鴻德皇帝。洪承疇甚至寫了書信給弘光,要他立刻自廢帝號。一時間,江南小朝廷覆沒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