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隻是一座小城,周長不到三公裏,麵積不到一平方公裏。汪喬年召集手下將官和城內諸生,齊集城隍廟內,在城隍神前起誓曰:時值喪亂,正臣子戮力之時,誓死報國、願有同心。眾人皆被這種悲壯的精神所感動,他的手下將領很受感動,一齊表示要協力禦敵。各位將領分率城中軍民,分工防守,願同心協力堅守孤城,甚至將街道上鋪路的條石都挖了出來當礌石,小小的襄城竟然一時士氣高漲……
襄城的城牆年久失修,已經殘破不堪,雖然經過臨時的加固和修補,依舊岌岌可危。於是汪喬年在城隍廟中召集襄城內的士紳,商議由在百姓中有威望的人主動站出來,分段包幹。
這時,張永祺站了出來,他拱手道:“各位,我張永祺願意分守東壁。”此人便是請汪喬年進駐襄城的張永祺,字多祝,四川兵備副使張寧的次子。受張寧的薰陶和教育,幼年的張永祺就有剛正梗直的性格。其父過世後,張永祺侍奉母親,一日三餐、調理羹湯、早晚問安、從不懈殆。在襄城的口碑極佳。
襄城學校的生員劉漢臣說道:“張舉人深明大義,我們也不是隻愛惜自家錢財,不顧大局的人。”
襄城大戶們也紛紛站出來,說道:“其餘西、北、南三麵牆壁,我們各家分擔!”
汪喬年起身,向襄城大戶士紳們鞠躬行禮,“患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汪喬年謝過諸公~~倘若不死,一定要將諸位的大義稟明皇上。”
任務分派完畢之後,張永祺立刻召集家族中年輕力壯者和家中的仆人,白日在東城牆上,修補坍塌缺損的地方,夜間則露宿於城牆之上,以便隨時了解城外的警情、防禦來寇之敵。當時久逢戰亂,百業凋敝,城中百姓生活拮據,家無餘財,官署中也是四壁空空,無法籌集修城池、鑄造武器和日夜守城的費用。張永祺就把家中餘財貢獻出來,以作公用。
劉漢臣則積極參加團練武裝的操練演習,並被分派擔任西城的防守任務,他夜以繼日,巡邏打更,一有警情,即夜宿城頭。同時劉漢臣還被汪喬年署為軍門讚畫官,也就是相當於高級參謀,跟隨在汪喬年身邊,幫助出謀劃策、調度軍民,並分派官軍將領和襄城諸生協同防守城之東西南北四城廂。
由於張永祺的帶頭表率作用,城內大戶也都是慷慨解囊,有的把家裏的銅器、鐵器拿出來,打造成兵器箭鏃。有的將家裏的廊柱、假山拆卸下來當礌石滾木。
大明崇禎十五年農曆正月十四日,李自成的農民軍從郾城揮師西進。下午兵臨襄城。
後半夜,天空中竟如絮花般地飄起了雪花,至天明時,竟然雪花飛舞迷人眼。劉漢臣陪著汪喬年巡邏城頭。汪一臉憂愁,擔心天寒地凍、城守困難。並擔憂地問劉漢臣:“天降大雪,到底是對我們有利呢?還是對闖賊有利?”
劉漢臣回答道:“大雪對我們有利,對闖賊不利。”說罷劉漢臣解釋道:“我軍處於城牆之上,敵軍處於城牆之下,城牆冰凍、堅不可摧,此乃一利;我軍在城中有百姓送水送飯,敵軍則依靠劫掠百姓糧食而食,此乃二利也;敵軍來攻,我方應之,敵軍退,我方休息,以待疲憊之敵,此乃三利也。”
聽到劉漢臣的分析,汪喬年才露出了笑容。劉漢臣說道:“現在我們應該讓人往城牆上潑水,水結成了冰,那麼城牆更加堅固。”
汪喬年略感欣慰,說道:“我聽說你二十一歲時,到開封府參加府試,考試題目是《己所不欲》,文章排名第一,因有官家子弟暗中請托,結果排在了第二位。自此之後,就再沒參加科舉了,是嗎?”
劉漢臣欠身道:“確有此事。”
汪喬年笑道:“如果這次我們能不死,我就舉薦你入朝為官,你願意做我的門生嗎?”
劉漢臣笑道:“能為大人的門下高足,那是我劉漢臣的榮幸。其實每次監學使者到襄城督學,照例要進行一次考試,我的試卷判分也總是高高在上,但是奈何我喜遊山水,耽於林泉之下。對科舉應試進入仕途,卻不是怎麼上心,隻能辜負大人的美意了~”
汪喬年略感失望,尷尬地笑了笑,“人各有誌~~~”
李自成命攻城闖軍在城牆上鑿出洞穴,裝上火藥,然後點燃,“轟……”城牆應聲崩塌。襄城是個小城,城牆遠不及開封的城牆厚,所以這種暴破法對襄城威脅很大。但是,由於守城軍民拚死抵抗,闖軍卻無法攻入城中。李自成命闖軍兵士找來許多門板,用來抵擋城上射下的亂箭,大批兵卒緊隨其後,進行強攻。汪喬年則命守城軍民運來一些大石搬到城上,用大石擲擊門板,許多攻城士卒應聲而倒,被亂箭射死、炮火擊死達八千人。這使得李自成十分氣惱,便愈加督攻。而汪喬年的防守也越發嚴密。哪個地方的城牆被轟開缺口,守城軍民就湧向哪裏,一邊與闖軍格殺,一邊用土袋和磚石築起,固守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