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榆園軍(2 / 2)

中國敬老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人們就講“老有加惠”,即國君對老年人的賞賜是特給的,並不要求他有什麼功勞。

唐代長安設有養病院,又名“悲田院”,收養貧病無依靠的老年乞丐,政府派專人負責其事,由佛教寺院具體管理。

北宋政府最初在汴京設立東、西兩個福田院。同時令各地方以絕戶的房屋財產充當供養鰥寡孤獨老病殘廢無依靠者的經費,如果不夠用,就以官房和常平倉的利息錢作補充。

元代則由朝廷下令各路設立濟眾院,收留鰥寡孤獨殘廢不能自養的人,給口糧,另給柴薪。孤老一人一匹布、一匹帛。

到了明朝政府,也專門有收養孤老地法律,《明律·戶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

洪武十九年規定,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每年給予六石米;建文元年改為三石米,令親戚代養,無親可投的入養濟院。天順元年開辦大興、宛平二縣養濟院,每縣一所,供給收容人員一天兩頓飯。成化二年下令把所有京城貧民收入養濟院。十六年以前,京城曆年贍養孤老7490餘人,供給米26900多石,布7400多匹。

嘉靖元年下詔收養京城貧民,六年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設養濟院一區,盡數收養貧民,巡城禦史發現乞丐,凡民籍的送順天府交養濟院,軍籍的送幡竿、蠟燭二寺供養。九年飭令各地方官認真辦理養濟院,十年又令收養京城貧民。二十年開始,每年一月份在京城散賑,每天以200石米煮粥發放,領的人給一杓,夠三四個人吃的。

養濟院在大明初期,執行得比較好,不過到了大明中後期,由於國家財力及腐敗的原因,這個製度,多為名存實亡。不說各地府州,官員們大力侵吞養濟院的錢米。就是眼下京城的一些養濟院中,那些鰥寡孤獨,一年也領不到三石米。

前身作為衛所,且是個窮衛所的海陽衛,自然沒有什麼養濟院之說。但是眼下海陽衛越來越富足,贍養老人一事也就提上議程了。而海陽衛安樂堂的設立,也使得宋友亮等人更是博得了好名聲,增強了海陽衛軍戶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也使外人對海陽衛的生活更為向往。果然,消息一傳出,登萊一代的人,無論百姓還是士紳,提起宋友亮都是讚不絕口。

已經被任命為山東巡撫的宋學朱很快也知道了宋友亮的義舉。一向標榜自己做事問心無愧的他,此刻心裏有些迷茫了。雖然用守濟南的時候,宋友亮用的法子有些陰毒,但那是“非常時,行非常事”,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今宋友亮大興教化,設立安樂堂贍養老人,開墾荒地安置流民,這都是曆史上那些忠良賢臣做過的事。如今官場黑暗,有心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的官吏越來越少。這樣一個年輕的軍戶,自己那麼言辭激烈地參劾他,是不是太過求全責備了呢?是不是要求太苛刻了呢?萬一真把他給參個落罪下獄,是不是自己為大明扼殺了一個青年才俊呢?

再看看陳虞允從海陽衛運回來的糧食,宋學朱越想越後悔,最後竟然向北遙拜,說道:“多虧聖上英明,沒有聽我這小老兒的昏話,非但沒有降罪與他,還提拔為遊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學朱立刻找來分管山東教育的學政鄧謙,商議如何助宋友亮一臂之力。鄧謙說道:“不如咱們挑選一批家境貧寒、屢試不中的落第秀才,推薦他們到海陽衛去教書。但是萬一人家宋友亮不要,那豈不尷尬?”

宋學朱的倔脾氣上來了,他立刻修書一份,派人送到海陽衛,請宋友亮務必接受自己的心意。並說道:“要是鄧學政送教書先生來,你不要,那老夫就親自跑一趟!”

十天後後,鄧謙圓滿完成任務,送了二十個秀才去海陽衛,還帶回了宋友亮的回信,信中表達了對宋學朱的謝意。言辭恭敬有禮,一點也沒有記仇的意思。而且還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有才之士充實到海陽衛的學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