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7 正式成為大明一學子(2 / 3)

韋寶很清楚,在這個年代,不管多會做生意,不管多有銀子,也得不到讀書人走官道所能夠得到的社會地位!

“你不信我?我以死明誌!”王秋雅堅決道。

韋寶收了笑容:“我怎麼會不信你?若是不信你的話,你覺得我會將你留在身邊,並定下來,你以後成為我的妾室麼?”

“那還提鄭忠飛幹什麼嘛?”王秋雅嗔道。

韋寶嗬嗬一笑:“人都有過去,這沒有什麼,隻要以後一心一意的便好。”

韋寶不是有啥綠帽情節的人,沒有哪個男人喜歡被戴綠帽,但是現代的男人很難碰到完全沒有被人碰過的女人。在現代耳濡目染成長出來的韋寶,必須要和大多數男人一樣,習慣形形色色的人,這當中也包括女人,包括曾經有過男人的女人。

像王秋雅這種,被人‘追’過,卻沒有被人‘睡’過的女人,對韋寶來說,全無壓力。

王秋雅水汪汪的美眸看了韋寶一下,似乎察覺到了韋寶並不是生氣,似乎隻是‘逗’她,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一點韋寶的‘變態’想法,撇了撇嘴,也不再往心裏去了。

但兩個人似乎都被這下簡短卻‘深入’的交流,弄得像是撥動了內心的某根弦,胸口有團火在燃燒。

若不是韋寶現在14歲的年紀,和王秋雅現在15歲的年紀,兩個人還處於少年男女的階段,若是兩個二十開外的成年男女,這麼噯昧的一波之後,定是滾床單的節奏。

“叩拜至聖先師。”學堂中的一名青年‘助教’高聲主持韋寶的入學儀式。

這是這個時代的每一個學子入學的時候,都要走的過程。

這個‘助教’是劉春石那種老童生,家境貧寒,科考無望,便在廖夫子這裏打雜,既可以滿足讀書的願望,也不至於生活不下去,是貧寒學子當中比較好的一種出路了。

韋寶恭恭敬敬的跪下,在孔夫子的畫像前麵磕了頭。

他還是敬重孔夫子這位大聖賢的,是他奠定了華夏上千年之間的文化,甚至還一直在不停的影響著後世文化。文化肯定沒有好壞之分,後世人不發展人家的儒學,還沿用一千年之前的思想,那是自己的問題,怪不得人家孔夫子。

韋寶對儒學了解比較片麵,不成體係。

僅僅是單純的覺得儒學的優勢在於倫理學和教育學的思考,可參考論語。

糟粕的話,儒學世界觀是麵向過去,追求自律的方法論。

缺乏發展創新的思維和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儒學缺乏變革已知世界的熱情,長期發展遲滯的社會生產力造成儒學的偏離,例如君權獨大,例如對女權、對新興事物的漠視。

這些都是後世沒有發展儒學,韋寶反正覺得不關孔子的事情。

儒學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總的來說,價值大於局限。

韋寶個人覺得儒學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仁義”為個人樹立了端正的三觀。

仁包括積極意義的忠與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並成為三觀端正者的追求與底線。

假如沒有儒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會有更加優秀的文化作為主流,以至於能夠幫助個人樹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更趨近於聖人的高尚品格,誰又能說得清楚?

從家庭與國家角度來講,儒學文化的價值體現在“禮樂”為集體穩定存在製定了典章製度,良風美俗與道德規範。

儒學“生逢亂世”,並能夠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紮根,成長,壯大。後又被西漢統治者作為官學“獨尊”。其對於家國穩定存在作用可見一斑。

而且,儒學一方麵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諧,友好相處。

因此,儒學文化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價值。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正能量的發展目標,韋寶覺得適宜於每一個人。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沒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自然有著其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如禮樂製度中的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三從四德。造成了兩千多年來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韋寶覺得經過曆史的淘洗,儒學文化中最核心、經典的部分將被繼承與發揚,其價值會不斷提高,其局限則會不斷縮小。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可以延續下來的、多災多難的中華文明,經曆了這麼多的磨難還能延續下來,是有魂魄的,而儒學就是這個傳統中國的魂魄。

一個文明能曆久彌新、挫而不折一定會自我更新,保持跟隨外部變化的適應力、競爭力。

自我糾錯,維護內部平衡和團結。

強大的驅動能力,保持內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發凝練,也才有華夏在二十世紀開始的複興。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儒學的保守首先是由於華夏的一家獨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競爭、彼此磨礪,這也是為什麼後期越來越不重視技術,因為周邊的文明實在談不上競爭,沒這個需要。

由於精耕小農,雖然多災多難,但隻要勤勞日子就好過的多,所以在中原、東南膏腴之地開發後,開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於技術的不足和小農的狹隘視野,對外部和非農財富的興趣也越來越小,沒有利益的誘惑、視野又非常狹隘,整個文明的重心就變成了抑製變化、抑製內部競爭,核心是保衛皇權。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賴在儒學身上。

韋寶覺得,說儒學誤國誤民就更誇張了,儒學思想從來就沒有在國家層麵實現過,哪裏來的誤國誤民?

真正實現儒家思想的社會應該如《大學》裏描述的那樣,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韋寶對孔夫子的畫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禮,然後拜廖夫子這個‘老師’。

雖然韋寶有點看不慣廖夫子滿滿的生意人的氣質,但是馬上要在這裏進學,還是很尊重廖夫子的。

廖夫子端坐著,看著韋寶。此時的廖夫子,一臉嚴肅。

韋寶恭恭敬敬的完成了禮節,然後奉上束脩。

束脩是古代民間上級、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

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

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

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如: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幹,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古人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因此,在孩子入學拜師時,人們一般都要給老師送上珍貴的“束脩”作為見麵禮。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

韋寶的束脩是一塊臘肉,和白閃閃的20兩紋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