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戰奇略》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的軍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錄了大量古代戰爭戰例資料。這是《百戰奇略》一書的又一特點。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一千六百四十五年(最早的戰例是公元前700年春秋初期的楚絞之戰,最晚的戰例是公元945年五代末期的後晉與契丹的陽城之戰)間散見於二十一種史籍的各種類型的戰(事)例百例。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特點鮮明的戰(事)例有:春秋時期的齊魯長勺之戰,楚宋泓水之戰,晉楚城濮之戰,齊國晏嬰折衝樽俎挫敗晉國戰爭圖謀事,越吳笠澤之戰;戰國時期的齊魏馬陵之戰,燕齊即墨之戰,趙奢救韓破秦之戰,秦滅楚之戰;秦末項羽進攻秦軍的巨鹿之戰,劉邦進攻秦軍的嶢關之戰;西漢時期的韓信滅趙、攻齊之戰,衛青抗擊匈奴入侵之戰,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叛亂之戰,趙充國平定先零之戰;東漢時期的耿弇平定割據勢力張步之戰,吳漢擊滅割據勢力公孫述之戰,袁、曹官渡之戰,曹操攻打烏桓之戰,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孫權與曹操爭奪合肥之戰,呂蒙襲取荊州之戰;三國時期的魏將司馬懿擊滅孟達的上庸之戰、平定公孫淵的遼東之戰,蜀相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魏滅蜀之戰;西晉滅吳之戰,晉將劉琨進攻石勒之戰;東晉擊敗前秦的淝水之戰,東晉滅南燕、後秦之戰;南北朝時期的梁將陳霸先平定侯景叛亂之戰,北周滅北齊之戰;隋煬帝窮兵黷武導致亡國事,隋末劉文靜進攻屈突通的潼關之戰;唐初李世民平定薛仁杲的淺水原之戰、擊滅劉武周的河東之戰、圍攻王世充擊敗竇建德的虎牢、洛陽之戰,李孝恭平定輔公祏的丹陽之戰,李靖反擊突厥之戰,唐中宗時張仁願反擊突厥收複漠南之戰,憲宗時李愬雪夜奇襲蔡州之戰;五代時期的晉(後唐前身)與後梁爭奪河北的柏鄉、魏州之戰,後晉與契丹的陽城之戰,等等。
《百戰奇略》所搜集和存錄的百個戰(事)例,一般都有戰爭發生的時間和資料來源,這為後人檢索戰爭戰例資料,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提供了極大方便。
第三、《百戰奇略》列舉了軍事鬥爭領域裏存在的大量對立統一關係,分篇立論,對比分析,說明相反相成的道理,充滿辯證思想,是一部係統全麵闡釋古代軍事範疇的重要著作。這是《百戰奇略》一書最鮮明突出的特點。書中所列百戰,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各篇之間,並非孤立不連,而是正反成對有其內在聯係。由於《百戰奇略》已經意識到軍事上的許多矛盾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因而能從強與弱、眾與寡、虛與實、進與退、攻與守、勝與敗、安與危、奇與正、分與合、愛與威、賞與罰、主與客、勞與佚、緩與速、利與害、輕與重、生與死、饑與飽、遠與近、整與亂、難與易等正反兩方麵,提出在不同情況下,要采取不同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人們以辯證的觀點分析研究戰爭,避免主觀指導上的形而上學和片麵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它從戰爭千變萬化這一客觀實際出發,隻經觸及到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這是《百戰奇略》一書最為可貴的地方。例如,它在對“勝與敗”這對矛盾現象的對比分析中,已經認識到勝利中潛藏著失敗的種子,失敗中包含有勝利的因素,勝與敗將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律性。它認為,打了勝仗之後“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勝戰》),如果“恃己勝而放佚”(《佚戰》),就會反勝為敗。它特別強調指出,在取得勝利的形勢下,不可麻痹大意,對於來降之敵,“必要察其真偽,遠明斥堠,日夜設備,不可怠忽,嚴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則勝;不然則敗”(《降戰》)。可見,《百戰奇略》已經認識到,“驕惰”、“放佚”、“怠忽”,就是由勝轉敗的條件。它認為,在打了敗仗以後,不可畏怯氣餒,隻要能“思害中之利”(《敗戰》),認真接受教訓,切實做到“整勵器械,激揚士卒”(《敗戰》),養精蓄銳,“待其可用而使之”(《養戰》),並且正確實施作戰指導,選擇有利戰機,“候彼懈怠而擊之”(《敗戰》),就能轉敗為勝。可見,《百戰奇略》已經認識到,轉敗為勝的條件,就是接受教訓,認真備戰和正確的作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