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國家托市價格提高支撐現貨價格底部
預測
(一)稻穀供需平衡分析
2013年國內稻穀產區自然災害多發,旱澇並存,加之播種麵積下降,影響了總產量。2013年全國稻穀產量約4061.5億斤,同比減24.3億斤,減幅0.59%。其中早稻產量約681.5億斤(統計局公布數據),同比增15.7億斤,增幅2.36%;中晚秈稻產量約2016億斤,同比減39億斤,減幅1.9%;粳稻產量約1364億斤,同比減1億斤,減幅0.07%。
受全球經濟整體不景氣影響,2013年我國稻米消費總體平穩略降。2013年國內稻穀總消費量約3932億斤,同比減9億斤。其中口糧消費約3238億斤,同比增2億斤;飼料用糧338億斤,同比減2億斤;工業用糧268億斤,同比減8億斤;其他88億斤,同比減1億斤。
2013年,全球大米產量再創曆史新高,國內外秈米持續保持較高差價,受此影響,我國大米進口量繼續增加。全年大米進口量約130.5億斤(含海關、邊貿、走私及中國政府用高鐵換來的120萬噸泰國大米等),同比增33.5億斤;出口13.5億斤,同比增6.5億斤。
總的看,2013年我國稻穀總供給量約4192億斤,總需求量約3945.5億斤,年度結餘246.5億斤,市場供應壓力較大。
(二)取消中泰兩國政府間貿易,大米進口或維持穩定
由於國內外大米價差依舊較大,大米進口利潤豐厚,從市場角度而言,大米內在進口動力較大。從今年大米進口配額來看,與前兩年一樣,仍保持在532萬噸水平,大米進口量有保持前兩年水平的可能。據海關數據,2014年一月進口大米20.01萬噸,同比下降15.21萬噸,環比下降1.5萬噸。由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預計大米的進口將會被控製在一個適度的水平,總量有可能在上年水平上稍有下降,淨進口量將會控製在150萬噸左右(不考慮走私進口)。另外泰國商務部長NiwatthamrongBunsongphaisan2月4日表示,泰國反貪單位對政府一項稻米采購方案展開調查後,中國已經取消一筆購買120萬噸泰國稻米的政府間交易。大米進口或維持穩定。
(三)米企加工利潤低迷,“稻強米弱”格局延續
與稻穀價格持續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益疲軟的大米價格。終端需求不旺、低價大米進口成常態化、供需不平衡等諸多利空因素累積,導致大米價格跟稻穀價格走勢冰火兩重天。從2013年開始,稻強米弱的格局就一直存在,稻穀托市收購價格提高驅使這種現象進一步凸顯。且從去年以來,大米價格一直處於小幅下行狀態,春節過後這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出現強烈反彈跡象,原糧價格強、成品價格弱的格局致使米企加工利潤微薄、停工待產現象很普遍,隨著2014年稻穀價格底部空間的奠定,預計後期米企采購成本將有所增加,進一步壓縮米企利潤空間。
(四)國家托市價格提高,支撐現貨價格底部
2月11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消息稱,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2014年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並適當提高最低收購價格水平。經國務院批準,2014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別提高3元、3元和5元。
與2013年稻穀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提12元、10元、10元相比,2014年提價幅度偏小,但是仍在市場預料中。從曆史數據可以看出,從2008年開始,稻穀托市收購價格連續七年增長,早秈稻價格從每百斤70元漲到135元,中晚秈稻價格從每百斤72元漲到138元,粳稻價格從每百斤75元漲到155元,上漲幅度分別達到92.9%、91.7%和106.7%。托市收購價格的提升,達到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基本目的。經過調研了解到,種稻農戶對托市收購政策期待甚高,價格上漲幅度雖然有限,但是對農戶種植收益的帶動效應還是不容小覷的,預計2014年我國稻穀種植意向不會有太大改變,種植麵積仍保持相對穩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