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禮是什麼(2)(1 / 2)

《禮記·大傳》雲:“聖人南麵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戴禮記·禮三本》雲:“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雲:“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中庸》雲:“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禮器》:“天道至教,聖人至德。”《禮記·禮運》:“故禮義也者,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寶也。”朱子說《中庸》立言之旨在於說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可謂深得其要。《中庸》“率性之謂道”,意即遵循常人之性,庶幾乎就是道。儒家重親親之道,以孝悌為本,亦即以人性為本。《六德》雲:“先王之教民也,始於孝悌。”《成之聞之》雲:“君子順人倫以順天德。”

儒家的禮學思想扼要歸納為:禮根植於人性,故禮能體現人類最普遍的特性。人性得自天道,故有天然的合理性。情未發謂之性,性既發謂之情。誌藏於心,心之所指為誌。在物用情出的過程中,誌決定情的擺向。為對情有正確的導向,需要通過教育來端正心誌,形成正確的心理定式。但是,即使心誌與性情都端正而無所偏斜,而“度”的把握不當,不能“得其中”,則仍未合於天道。隻有將情控製在無過無不及的層次上,才合於天道。為此,要用節文來齊一性情,使人性合於理性,節文就是禮的具體形式。如果用一句話來表示由情到禮的過程,那就是“始者近情,終者近義”。亦即《詩序》所說的“發乎情,止乎禮義”。聖人因俗以製禮,禮循理而作。

禮的要素

禮的種類紛繁複雜,禮的樣態千差萬別,但都包含有某些基本要素。學術界對於禮的要素究竟包括哪幾項,看法不盡一致,大體說來,有禮法、禮義、禮器、辭令、禮容、等差等幾項。

禮法

所謂“禮法”是指行禮的章法、程式。儒家製禮,希冀為萬世作法式,是要供在不同空間、時間中生活的人們使用的。因此,禮必須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包括行禮的時間、場所、人選,人物的服飾、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辭令、行進的路線、使用的禮器,以及行禮的順序,等等,這就是禮法。《儀禮》一書,就是先秦各種禮儀的禮法的彙編。如《燕禮》是諸侯與群臣燕飲的禮儀,但這類燕飲並非酗酒嬉鬧,而有嚴格的儀節規範,計有告戒設具、君臣各就位次、命賓、請命執役者、納賓、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獻公、主人自酢於公、主人酬賓、二人媵爵於公、公舉媵爵酬賓遂旅酬初燕盛禮成、主人獻卿或獻孤、再請二大夫媵爵、公又行爵為卿舉旅燕禮之再成、主人獻大夫兼有胥薦主人之事、升歌、公三舉旅以成獻大夫之旅、奏笙、獻笙、歌笙間作遂合鄉樂而告樂備、立司正命安賓、主人辨獻士及旅食、因燕而射以樂賓、賓媵觶於公公為士舉旅酬、主人獻庶子以下於阼階、燕末無算爵無算樂、燕畢賓出、公與客燕等二十九節,節節相扣。若有違反,就是“失禮”。

禮法是禮的外在形態,其特點是具有強烈的規定性,是禮的運作依據,也是判斷禮與非禮的標準。例如,禮法規定,天子在堂上見諸侯,是對君臣名分的規定,而周夷王下堂見諸侯,名分已亂,所以君子譏其為“非禮”,認為是亂政的征兆。《左傳》中有許多類似的記載,讀者可以檢閱,限於篇幅,此不贅舉。

禮法的推廣與運用,使我國不同方言、不同風俗的人們有了共同的文化形態,而且不管走到哪裏,彼此都會有文化認同感。

禮義

如果說禮法是禮的外殼,那麼禮義就是禮的內核。禮法的製訂,是以人文精神作為依據的。如果徒具儀式,而沒有合理的思想內涵作為依托,禮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所以孔子反對行禮以器物儀節為主,強調要以禮義為核心,他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認為玉帛、鍾鼓不過是表達禮義的工具。

《儀禮》一書,以記載禮法為主,對禮義很少涉及。《禮記》一書,則以推明《儀禮》的禮義為主旨,發微索隱,說解經義。《禮記》的最後七篇是《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就是分別說解《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聘禮》的禮義的。其餘各篇也都是以討論禮義為主,隻是議題沒有上述七篇集中罷了。

從宏觀上看,禮的設定都有很強的道德指向,如“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射義》)儒家的喪服製度極為複雜,但絕非無的放矢,幾乎每一處都含有尊尊親親之義,《禮記》的《喪服四製》對此作了明晰的說解,認為喪服製度是“取於仁義禮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