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社區居民心理科學的普及(3 / 3)

另外,防禦方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7.9%的居民的防禦方式不成熟,即遇到問題,通過爭吵、攻擊等方式處理,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三、社區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方法和途徑

(一)應成立相關部門,規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內容及標準。

可以考慮設置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隸屬於某一個部門,依托現有的醫療和精神衛生機構,出台政策,明確發展目標、服務內容及標準,製定服務行為規範,建立和完善社區心理健康工作的規章製度,加大對心理服務機構的監管力度和把關工作,將心理健康服務市場正規化,從而保證這項工作的科學化和標準化。同時,與醫院或精神衛生中心進行長期合作,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

(二)組建專業化的服務團隊。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者應當同時擁有較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較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精神疾病的診斷和心理治療技能,提高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工作者一般包括心理教育者、社會工作人員、護士和精神科醫師等。因此,應該根據各社區的不同情況,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專業的心理谘詢機構、各高校及醫院的相關資深人士對各社區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正規、係統的專業培訓,通過對相關專業的合格人員進行比較正規的培訓,組建起專業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隊伍。

(三)普及心理健康理念。

1.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編製一些心理健康宣傳材料,通過報刊、網絡等媒體及宣傳櫥窗、傳單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2)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高校心理學專業教師來社區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的講座及免費谘詢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小常識和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

(3)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心理衛生宣傳教育活動,如在社區播放心理知識宣傳片、心理影片、教育影片等,組織各種文藝活動來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擴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麵,豐富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

(4)組織大型專題谘詢、專題文藝晚會等活動,以此營造社會關注和支持的氛圍。

2.服務方式可以多元化。

社區心理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方案來滿足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在不同人群中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和谘詢活動。

第一,進行預防和心理知識普及教育,可以舉辦心理學知識講座,強化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開展主題活動,促進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對弱勢群體進行心理支持幹預,主要麵向社區弱勢群體,如為貧困群體、兒童、老人、孕產婦和社區矯正人員等提供心理服務,對個體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際關係緊張、情緒困擾、工作壓力、社會適應不良、婚姻家庭關係等問題提供谘詢。

第三,提供危機心理幹預服務,危機事件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如失戀、喪親、突發事件等。

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專業的心理谘詢和個別心理會談,同類人群的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測試等。

(四)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建立及其工作的開展,需要由政府牽頭,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好社區心服務工作的基礎設施。政府可以考慮成立社區心理健康協會,加大對心理輔導設施的投入,如心理測試軟件、心理谘詢室、團體心理輔導室、情緒宣泄室等硬件設施;提高社區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待遇,為其提供培訓機會,大力支持其進行課題研究等,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從業信心。

總之,社區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構建“以人為本”的宜居社區,社區的“心理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麵。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更應當重視精神健康,提高居民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居民的自我效能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