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BPO迎來春天?(1 / 1)

中國BPO迎來春天?

專欄

作者:王菲

也許你接到過銀行新業務的推銷電話,也許你申請信用卡時填寫過表單並被要求核實信息,也許你在銀行大廳向大堂經理谘詢過業務……但也許你並不知道,這些並不是銀行員工所完成的,而全部是由專業的金融BPO供應商提供的服務。

金融BPO是指通過工業工程的理論方法,對金融機構複雜繁瑣的後台處理環節或流程進行分析與設計,將之重新優化組合,依托先進的IT技術,進行全流程標準化、簡單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革新,讓非專業人員通過更簡單的勞動,完成比之前專業人員更高質量、更優實效和更低成本的工作。這一行業已經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業務品種,從早期低端的數據掃描錄入儲存,到目前的信用卡全流程業務、櫃麵人員外包業務、前後台分離業務,以及呼叫類(包含外呼業務,以及國內銀行2013年首次嚐試的內呼業務)等中高端業務,金融BPO行業已逐步成長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變革動力。

在國內,BPO並不像ITO(信息技術外包)那樣已經走到台前,也沒有ITO行業中如華為、神州數碼等知名的企業。區別於ITO,BPO具有IT技術開發的延續性,ITO行業需要源源不絕地開發新客戶、簽訂新單,而BPO基於同一類業務開發的軟件基本是可通用的,後期隻需要做流程優化即可。

到目前為止,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方式基本上還是傳統模式的延續,靠信貸驅動、依利差為生,粗放增長的特征依然明顯。2012年7月,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4年來首次不對稱降息,而上一次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不對稱降息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就是利率市場化已邁開實質性步伐,銀行傳統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嚴重威脅。招行“前掌門”馬蔚華曾用“銀行轉型關乎生死”來警示行業未來的宿命。

以2005年信用卡業務的中外合資為契機,金融BPO開始進入中國並逐步發展。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中國國有和股份製商業銀行均已經接受外包概念,並都有業務進行了或大或小規模的外包。

蟄伏8年,金融BPO行業經曆了市場競爭的無序階段,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市場格局。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中國服務外包業務規模已達1730億元人民幣,在所有發包行業中,金融業發包量占據首位,份額為18.1%。這一行業既是信息產業、又是綠色產業,具備吸納就業、拉動經濟等特點,因此已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現代服務產業。

中國銀行業大刀闊斧的改革,對中國BPO行業來說也許是華麗蛻變的開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金融BPO市場份額為1.4萬億美元;中國銀行業總資產113.3萬億元,10年增長478%,在全球銀行業利潤中、中國占近1/3,但中國金融BPO市場規模僅200億元人民幣。當市場進入成熟期後,中國金融BPO市場將無可限量。

依據市場公開數據統計,15家上市銀行的派遣員工總數已超過20萬人。更何況與國際知名的金融大鱷相比,中國銀行業本身的人均利潤就相差甚遠。因此,BPO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甩掉“包袱”、進行金融創新與流程優化的不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