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件傳輸架起“高速路”(1 / 2)

文件傳輸架起“高速路”

業務係統

作者:陳巍巍

對商業銀行來說,之前一直依靠存貸款利差獲得巨大利潤空間的時代即將過去,取而代之的將是發揮銀行在渠道、人才以及信息方麵的優勢而獲取服務型收益的階段。作為城市商業銀行中的佼佼者,大連銀行目前正在從“規模化發展”向“精細化運營”轉型。

瓶頸凸顯

大連銀行成立於1998年,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實現了快速的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大連銀行存款增長27.4%,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城商行中位居第二,是東北地區銀行業的標杆之一。在發展過程中,大連銀行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專門建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運行中心和信息中心,積極開展信息科技項目建設。2011年上半年之前,大連銀行已建立起近百個應用係統,為生產、管理、經營、決策提供服務。

但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大連銀行總分行之間、各個應用係統之間需要傳輸的數據文件越來越多,傳統的主要基於FTP的數據文件傳輸方式逐漸顯得力不從心。首先,FTP采用同步傳輸方式,沒有緩衝機製,傳輸大批量文件時占用大量係統資源,影響係統正常運行;其次,在FTP傳輸模式下,用戶無法對全網的傳輸節點進行統一管理和控製,導致係統管理難度將伴隨著業務係統、分支機構數量的激增而不斷加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FTP傳輸方式還存在著安全性低、編程複雜等弊端,導致文件傳輸成為製約銀行信息化發展的瓶頸,給金融業務綜合運營工作帶來了難題。

“文件資源是銀行信息化的基礎性資源,85%以上的信息通過文件方式進行交互。在傳統的代發工資、數據歸檔等應用場景中,工作人員通過FTP、E-Mail等工具或者U盤拷貝等方式傳送文件,工作效率低,並且容易出錯,導致係統運維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麵,傳統的文件傳輸方式,也無法滿足相關政策(如《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銀行數據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數據安全監管、業務連續性等方麵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科技管理風險。”服務於眾多銀行客戶的東方通售前谘詢顧問徐有明指出,目前這一問題不僅僅困擾大連銀行一家,很多商業銀行都對此感到頭疼。

疏通脈絡

針對傳統文件傳輸係統存在的問題,大連銀行經過需求調研及選型,最終選擇了東方通提出的文件傳輸平台構建方案,並在大連銀行IT係統規劃的指引下統一部署通用文件傳輸平台TongGTP。據了解,這款產品是東方通麵向分布式應用場景推出的文件傳輸平台,擁有高效、易管理、安全等優勢,可以為多個業務係統提供文件傳輸服務,不僅提高了文件傳輸的效率,而且降低了銀行科技風險和係統運維成本。

結合自身需求,大連銀行在ODS、信貸、網銀等多個係統底層部署了TongGTP,並通過傳輸中心承載的TongGTP節點,構建出覆蓋銀行生產網、辦公網內相關係統的文件傳輸服務網絡,承擔起係統間信息資源共享交換的重任。

每天晚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大連銀行內部的ODS係統(操作型數據處理係統)都會接收大批量的數據文件。這些文件分別來自信貸、個貸等應用係統和銀行核心係統,單個文件的大小從幾十KB到幾個GB不等,文件格式也不盡相同。經過ODS係統處理之後,這些文件將根據需要傳送到信用卡、網銀等業務係統,為第二天銀行辦公做好準備。這就是自2011年底成功上線以後,大連銀行文件傳輸平台一直在承擔的文件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