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機會案例(5)(2 / 2)

IBM大有天下電子市場舍我其誰的氣概。

事實上,早在創辦公司之前,王安就開始與IBM寫信,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購買他的記憶磁圈的專利使用權。

1951年6月,IBM給王安一封輕描淡寫的回音,要求王安寄去專利申請書的證本,IBM對他的專利感興趣了。

然而,此時,王安已經意識到他的發明價值,IBM之所以輕描淡寫,隻不過是在以隱蔽的、小心翼翼的方式刺探軍情,壓王安降價。

王安心中有數,也不急於求成。購買專利的交易一直拖到1956年3月,雙方才擬定一份專利糾紛,IBM可以延期付款;如果引發專利官司,王安必須退回10萬美元的專利費。

王安自信自己的專利不會成問題,結果問題恰恰出在專利權上。

協議簽訂不久,IBM鄭重通知王安,說一位叫弗雷德裏克·維赫在1947年的發明與王安的專利發生抵觸。

王安清醒地認識到如果無法與IBM談妥條件,他就必須依靠自己的財力去打官司,而自己的財力遠不足支撐如此巨大支出的官司,王安讓步了。

和IBM的這一次接觸,王安看到IBM那種赤裸裸的、毫無掩飾的競爭手段。

另外,王安也看到,IBM盡管規模龐大,有雄厚的物力與財力,但在發展技術上相當保守,這可能是因為IBM公司機構臃腫,從而造成它的管理效率低下,對新技術的反應遲鈍有關。王安認為,IBM並非不可戰勝。

王安將自己的專利出售給IBM之後,將公司的業務重點從谘詢轉向開發和生產自己的產品。

王安電腦公司大踏步向前邁進:50年代末期,王安研究成功了工程專用數字控製裝置Wed—itrol;1963年,成功地開發了Linasec半自動排字機;1964年,公司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100萬美元……

到了1967年,王安電腦公司已經發展到人數為400人的一個不小的公司了。

在美國,銀行總是扮演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角色。

從事高科技領域生產,科技附加值高,並且發展速度快的王安電腦公司一直是商業銀行追逐的對象。

而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王安電腦公司就得花錢去增加職工人數和擴建廠房,這是企業經營最現實的問題。

事實上,王安電腦公司一直得到波士頓第一國立銀行追加的短期貸款。

然而出現了一個問題,隨著貸款規模的擴大,貸款總額超過了當時王安公司的淨值。

1967年初,王安電腦公司的淨值僅有100萬美元,而當時公司所欠的債務已經超過了100萬美元!

這個事實足以讓任何企業的經營者不安,當時公司與波士頓第一國立銀行的聯係人歐內斯特·斯托克韋爾向王安公司建議:通過公開發行股票來達到增加資金的目的,以便減輕王安電腦公司的債務負擔。

王安此時的惟一顧慮是股票發行後,他的家庭對王安電腦公司的控製削弱。

經過一番權衡之後,王安同意了。王安電腦公司準備公開發行20萬張股票,而公司此時共有150萬張股票,王安的家庭仍持有公司股票的65%以上。

當時的每股利潤約為0.5美元,按照可以接受的最高價格大概是利潤的25%原則,王安把最終的發行價格定為每股12.5美元。

王安電腦公司準備發行股票的消息傳開之後,立刻得到各階層人士的響應,打電話希望用發行價購買股票的人絡繹不絕。

從這裏也反映王安公司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0多年能進入世界500強也就不足為怪了。

1967年8月23日,王安的股票公開上市,每股價格高達38美元,當天的收盤價拉了3個大陽柱,升到40.5美元。

股票的發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7年8月22日,王安電腦公司的淨值為100萬美元,而一天之後,公司的市場核定資本卻高達7000萬美元。

王安電腦公司發行股票的成功,除了公司發展迅速,獲利甚多,用王安自己的話講:“在華爾街也享有盛名”;另外,王安電腦公司抓住了1967年至1969年間的一段繁榮時期的機會,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股票價格猛漲。

而在此之後,宏觀經濟學出現了最常用的一個名稱:滯脹。

1973年與1979年的二次石油禁運,歐佩克組織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整個美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