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金領機會方案(4)(2 / 3)

很多有誠意的人都十分重視並願意做到這一點。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創造機會,走上金領之路。

德國青年費希特想拜當時著名哲學家康德為師,以求得他的指導,並打算深入地鑽研康德哲學。

哪知道,當費希特滿懷希望去拜見康德時,康德卻異常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會,但他並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打攪羅!

我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親筆寫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功的機會,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當年法拉第在書店當裝訂工時,也不是坐等機會光臨的。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每個星期都要舉辦科學講演——戴維的講演,法拉第從來未放過一次,對他講的都能聽懂,並把所講的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回到家後又進行認真的研究,隨後再將戴維的演講整理成冊。

1813年,法拉第給戴維寫了一封請求收留自己當他的助手的信,並將整理的筆記一同寄給了戴維。

戴維從筆記中發現了這個22歲青年的非凡才能,才決定推薦他到皇家科學院當實驗助理員的。

費希特得以成為康德的學生,法拉第得以成為戴維的助手,這難得的機會是哪裏來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自己填寫的“介紹信”爭取來的。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總會有機會光臨,總會有伯樂賞識,隻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晚,形式上不同罷了。

例如,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於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於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還不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評為四等。

“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挫折麵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德國加裏工學院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

奧斯特瓦爾德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後,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並代表加裏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

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1903年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要想獲得機會,就應具有真才實學,認真填好自己的“介紹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創造機會,一旦有了機會,便可以駕長風而破萬裏浪。

因此,不要把自己無所作為歸咎於沒有機會,也不要自以為才華蓋世而埋怨不遇良機。

機會是人人有份的,但她並不是無私地給予每一個人,機會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機會隻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

不放棄萬分之一可能的機會

親愛的朋友,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那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見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萬分之一的機會,卻完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機會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爾降臨在你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將翩然而去。

不管你怎樣扼腕歎息,她卻從此杳無音訊,不再複返了。

機會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決定你是否有所建樹,抓住每一個成為金領的機會,哪怕那種機會隻有萬分之一。

20世紀的美國人也有一句俗諺:“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後窗進入的機會。”

你曾在爽朗的秋天,在小溪旁散過步嗎?

溪流上有很多隨波逐流的落葉,有的悠悠而過,很快就看不見了,靠近河岸的落葉,卻慢慢地飄蕩著。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在一個地方打轉轉,有的乘著急流往下遊奔馳。

你乘著這道流水,也許就在岸邊悠哉遊哉,好幾年才移動那麼一點點,甚至完全靜止不動。

隨波逐流的落葉,隻有聽天由命,是無可奈何的。

它的前途,完全由風向與流水片麵決定。

然而,你卻可以自己決定前途,不必老呆在靜止不動的河岸處,你可以向流水處遊去,向著急流,去尋找機會,你所需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向著急流遊去。

這話說來簡單,實行卻難。

這個遊不遊的問題,是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