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金領機會方案(4)(1 / 3)

為此,必須養成審時度勢的習慣,隨時把握客觀形勢,用其各種力量對比的變化,透過現象,發現本質,這樣,方能及時抓住時機。

做到見機而動,還應注意培養果斷的意誌品質,杜絕猶豫不決的弱點。

行動需要決策。

任何決策都有風險。具有百分之百的成為金領把握的決策,算不上決策,在一般情況下,有七分把握,三分冒險,就應當機立斷。

人們常犯的錯誤是,在機會到來的時候,患得患失,猶豫不決。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有一次,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被逼到波托馬克河邊,此時,正值河水猛漲。

這位能征慣戰的總司令陷入窮途末路的境地。

這是徹底消滅南軍結束戰爭的最好時機,但是,波托馬克河戰區的指揮官未德卻優柔寡斷。

他不但直接違背林肯總統的指令,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而且提出種種理由拒絕向南軍進攻,結果河水退了,李帶著殘部渡過了波托馬克河。

立誌於成為金領競爭的人們,一定要徹底杜絕猶豫不決的弱點。

不要總盯著可能有的一點點風險,舉足不前。

有句老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肯冒風險,必將一事無成。

機會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僅無時不在,而且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

“幸運”當然是屬於機會,但機會並不是單純的“幸運”,更不能等同於機會主義。

一般說來,機會有兩大特點:

一是具有鮮明的瞬時性,這就是稍縱即逝;

二是傾向性,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捕獲機會的願望,人皆有之,但是在生活中和成為金領的道路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成為金領的機會,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在於對機會兩大特征的認識與掌握,在於對機會是否有執著追求的精神。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領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但它不僅僅是客觀事物所提供的條件,或者已具備的某種環境。機會的主觀靈感與客觀可變環境的偶合,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相同的環境裏,有的人能夠獲得機會而有的人則不能,其區別就在於後者沒有與環境偶合的靈感。

反過來,很多富有靈感的人,如果沒有相應的環境,那也是不可能誘發有創意的機會來。

人們可能知道莫爾斯發明了電報,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如何走上這一發明道路的。

莫爾斯發明電報完全是源於一種機會,這種機會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也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榮譽。

原來,莫爾斯是學習美術的,後來成了蜚聲全美的傑出畫家,24歲就擔任了美國全國美術協會主席。

莫爾斯到歐洲各國漫遊作畫,他為歐洲的科學技術成果而振奮。

數年之後,他乘“薩麗”號郵客船由法國返回紐約。

莫爾斯正處於藝術的顛峰,名譽、桂冠、巨酬、讚美等紛至遝來,而他並沒有為此而陶醉。

他反複思忖著:“難道這就是自己的終極境界?科學不也是一種高超的非凡的藝術嗎?”

一種追求科學發明的欲望,在莫爾斯心裏倏地萌動起來了!

那時,有一個名叫傑克遜的愛好無線電的醫生正在船上餐廳裏,向乘客講解一台電磁鐵新器件的功能。

最後,他振臂高呼:“科學就要創造新的奇跡,人們的生活將為之大大改觀!”

莫爾斯就是傑克遜的聽眾之一,他被傑克遜的演講所激勵。

突然,莫爾斯轉過身去麵向無垠的大海,並高聲呼喊道:“我要告別藝術,我將要發明電報!”

莫爾斯在船上的旅行和傑克遜的學說是一種可變的環境,它與莫爾斯意欲追求科學發明的靈感相結合,於是形成了發明電報的機會。

莫爾斯不僅如此說,而且很快地投入到了發明電報的實驗之中。

他沒有留戀鮮花鋪滿的大道,而是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的峭壁,邁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研究領域,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他對電子和機械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是,憑借著對科學發明的堅貞不渝的追求,

他終於獲得了發明電報的機會。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偉大的電報傳遞試驗,並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這是震驚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傑克遜在“薩麗”號船上所說“人們的生活將為之大大地改觀!”

毫無疑問,在莫爾斯發明電報中,傑克遜起到了啟蒙老師的作用。

原因就在於:莫爾斯是科學發明的有心人,他從傑克遜的講話中激發了發明電報的靈感,捕捉到了發明的機會,並堅定不移地走到底,功夫不負有心人,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至今冠有莫爾斯名字的電報仍傳遍世界各地。

但是,滑稽的是講解電磁新器件的傑克遜,還有眾多的從事此項研究的人,都未能發明電報,而讓一個美術家摘取了桂冠。

縱觀因捕獲機會而走上金領之路的人,無不要受到機會的“審查”,“她”每接待一個來訪者,總是要先看“介紹信”,然後才確定是否保持“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碰上好運氣,無後門可走,首先得寫好自己的“介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