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一些時候,看似機會來臨欣然應之,往往也會掉入機會女神的陷阱中,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知道受了她的愚弄。
對於新的建議,常人總是愛用過去成功經驗不斷來衡量今天遇到的情況,“過去我是怎麼做的?”“過去人家是怎麼做的?”然後再作出自己的判斷。然而,貨物、市場、時間、銷售、售貨員等等要素都全然不同了,還依然故我地堅持己見,這樣隻能導致最終的失敗。
金領的例子告訴你,機會最好的建議總是來自於創新和對事物不同特點的切實分析之中。
為什麼在此敢冒大不韙,被人誤解為落入俗套地介紹這一成功經驗?
主要是因為從這一案例中能夠學習到真正成功經驗的本義。
幾年前,紐約摩托艇協會與皇家遊艇俱樂部為擁有“美國杯”的專用權發生訟訴之爭。
緣於摩托艇協會通過贏得“美國杯”並使用“美國杯”名稱和商標,為協會賺取大量的收入。
1983年美國隊敗北,澳大利亞隊獲勝,皇家遊艇俱樂部成為“美國杯”新主人,按慣例也開始使用其名稱和專利權獲得,為此紐約協會耿耿於懷,不惜采用法律或非法律的手段來阻撓兩年之後將由皇家俱樂部主辦的重大賽事。
如果按照慣例(以往的經驗)處理商標權的爭議,就要看誰先申請注冊登記了商標,取證後耐心地等待法院開庭審理。
但要讓皇家俱樂部等待審理結果,隻會意味著籌備後年賽事的巨額款項泡湯,也會嚴重影響賽事的各項準備工作。
為此,俱樂部經過慎重研究,采取了一個新奇的與以往處理類似事件完全不同的舉措。
在要求各賽隊報名時,俱樂部附上了給紐約協會和各參賽隊的信,信中說:
本俱樂部將完全依照慣例使用“美國杯”的名稱和商標權,如果有哪一方為此在促銷宣傳中搗鬼的話,將不允許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比賽。
後來沒有哪一個隊敢去觸犯信中的規定,所有的人都參加了美國杯賽。
而有關美國杯名譽權和商標使用權之爭也由此煙消雲散了。
買賣的難處正是從失敗、錯誤中體會出來的。
從失敗中才能體會買賣的要訣。30萬美元、5萬美元的損失還可挽救,若是換成“一倒不起”的大失敗,可就無法挽回了,買賣就同蹺蹺板一樣有起有落,失敗是常有的事。
隻是,一旦失敗了一定要東山再起,經驗還不夠時,不要野心太大,不要急著擴大規模,否則很容易導致大失敗。
迷信“機會”而導致商品不暢銷,這是不懂買賣的秘訣。
如果每個人都能輕易成為金領,那麼都不用辛苦工作了。成為金領的人這麼少,而失敗的人卻這麼多,這其中大概有很深奧的秘訣吧!
“成功例子”引起的公害很多,被害而導致失敗的人也相當多。
而大多數的人確實是從失敗中獲得經驗,而終於登上金領殿堂的。
然而這一成功經驗卻告訴你,所謂金領的殿堂,真正的含義便是模仿“成功經驗”,知道用自己的力量來創造開發,才能真正使自己成為金領。
金領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縱觀因捕獲機會而走上金領之路的人,無不要受到機會的“審查”,“她”每接待一個來訪者,總是要先看“介紹信”,然後才確定是否保持“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碰上好運氣,無後門可走首先得寫好自己的“介紹信”。
機會稍縱即逝,猶如白駒過隙,它是明察善斷者不斷進擊的鼓點,是長夜中士兵即刻開拔的號角,在它麵前任何猶豫都與它無緣,都不能啟開機會的窗扉。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進退之間,不能把握時機者,必將一事無成,遺憾終身。
無論在社會生活和社會鬥爭中,金領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隻垂青那些深諳如何追求她的人,隻賜給那些自信必能成為金領的人。
捕獲機會,見機而動,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但許多人卻令人遺憾地失去了機會。
失機的原因恐怕體現在兩個環節上,一個是識機,一個是擇機。
時機來到,有的人能及時發現,有的人卻視而不見,有的人雖然有所發現,但認識不清,把握不準。
對機會的認識決定了對機會的選擇。
不能識機,也就無所謂擇機,識機不深不明,便會在選擇上猶豫徘徊,左顧右盼,不能當機立斷,最終遺失良機。
致使良機失去的另一個原因,是多謀少決,不敢決斷,不能當即擇機。
這固然受到對時機認識不明的製約和影響,但與決策者的心理素質也有很大關係。
有的人天生意誌軟弱,缺乏決斷力,麵對幾種互相矛盾的選擇方案,不分良莠,不知取舍,無所適從。
要想做到見機而動,必須善擇機會,良機不可能赤裸裸地放在你的麵前,它常常被複雜變幻的迷霧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