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金領機會方案(2)(3 / 3)

直到1839年的一天,他在一次實驗中,由於不小心將橡膠和硫磺的混合物偶然跌落在很燙的爐子上,他隨即拿起工具從爐子上刮這種混合物,結果一個意外的現象發生了,刮下的橡膠雖然滾燙,卻一點也不粘,且具有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特性。

他進一步反複實驗,改變橡膠和硫磺的比例,終於發明了橡膠加工的硫化技術。

事情的結果和追求的目的相一致了。硫化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橡膠的使用價值,為以後發展的橡膠工業奠定了基礎。

另一類是類向機會。

這類機會與人們的預見性及其研究方向相偏離,它一方麵包含有部分預見,另一方麵又具有預測的科學性。

發現用於外科手術治愈近視眼的醫術,就屬於這類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個眼睛近視的男孩,一次不小心絆倒後打碎了眼鏡,破碎的鏡片刺進了他的眼角膜。

醫生立即以手術清除異物。

令人奇怪的是,眼傷治愈後,他竟能讀出標準視力表上的十行字符,也就是說,近視在無意中被治好了。

由此,莫斯科眼科手術研究所的弗奧多洛夫博士發明了一種通過改變角膜的彎曲來治療近視眼的新醫術。

不言而喻,這是在進行預測方向的研究過程中,在機會導致的結果的基礎上,進而完成的科學發現。

再一類是異向機會。

這類機會是人們本想尋找某種預期現象,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現象,甚至更有意義的現象,即原來研究A時,實際上得到了B,或原來想得到A,實際卻發現了B。

例如,1847年,意大利化學家索伯雷羅將甘油滴入硫酸、硝酸混合液,意外地發現出現了一種淡黃色油狀沉澱物。

當他把這種沉澱物加熱,想看看會有什麼變化時,突然發生了爆炸,他抓住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竟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

又如,大約在20多年前,美國有個研究農業的科研小組,他們本想尋找促進植物生長的細菌群,然而卻發現這一物質竟會阻礙雜草的生長,於是便發現了一種具有選擇性的強效除草劑,從而奠定了現代農業中有很大價值的除草技術的基礎。

盡管如此,機會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從天而降,也不是上天的饋贈,而且機會的出現並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

不論人們認識它也好,暫時還沒有認識也好,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隻要客觀條件具備,它就必然要發生作用,通過不同形式來表現自己。

因此。機會既是在意料之外,又是在情理之中。

對待機會,我們一般有兩種態度:一是等待機會,二是創造機會。

等待機會又分消極等待和積極等待兩種。不過,不管哪種,始終是被動的。

我們應該主動去製造有利條件讓機會更快降臨在自己身上,這就是創造機會。

創造機會,首先要克服種種障礙,錯誤的思想、不正確的態度、不良的心理習慣,是創機的主觀障礙,克服不了主觀障礙,就會出現拖著自己後腿,被自己打敗的情況。

在現實生活裏,許多人有類似的心態——等待機會做個金領。

在等待的時候,看見別人成為金領,自己卻仍未起步,有人會有以下反應

1.“論條件,他不比我好,這有什麼了不起,他隻是遇到一個機會罷了。如果我也有一個機會……”

2.“博學多才有什麼用?世界就是這樣不公平,平平庸庸的反而成為金領。”

3.“他沒有什麼了不起,隻因為有個富有的父親!”

4.“他哪裏有真才實學?靠阿諛奉承罷了!”

第一種反應是對別人的成功滿不在乎,以為機會一到,人人都可以成功。

第二種反應帶著懷才不遇的意味,以為自己有才華,卻得不到別人賞識,一直沒有機會,不免自怨自艾。

第三種反應把別人的成功,歸因於他的運氣。例如生長在富豪之家,這是把運氣與機會混淆了。

第四種反應把別人爭取機會的努力,隨便貶低為“阿諛奉承”,忽視別人處世待人以及其他令人賞識的優點。

上述四種反應,顯示人們不明白金領需要什麼條件,尤其不明白機會的真正意義,也不明白要令機會起作用需要什麼條件。

“如果我也有一個機會……”

這些人天天在等待一個機會,而日子就在等待中悄悄消逝。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

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她從念大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便是陌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

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

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其實什麼也沒做!

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