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畫收藏
作者:喻 帆
《收藏界》雜誌已經約稿多日,要我為其《名家書畫收藏》專欄之《解讀中國畫大家謝天成》的最後一期寫稿。一直不敢寫,因為前麵寫稿的都是國內著名美術評論家,我隻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何能有資格為《收藏界》這樣在業界有很高聲譽的雜誌撰稿,何況又是為大畫家謝天成!但一想我們是多年老友,忘年交,同樣也都是體製外的行者,那麼從專業之外的角度說說我對他的畫的感受,也是我的榮幸。
對於繪畫,我是門外漢。但我相信,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能否讓人感動至關重要。在目前喧囂浮躁的大環境下,被媒體包裝的大師層出不窮,這一切離生命的本相越來越遠。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是因為我們需要一種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心態安撫我們,過實隻是生活的臨摹,那是工匠;過高過虛又落入居高臨下的態勢,讓人們無從知曉明白。一切偉大的藝術家都很在乎生命的體驗,順從生命的召喚。正是由於生命的召喚,他們才能將人類的美感訴求層層推進,讓人類的美感共性得以升華。真正的大師作品都是能夠讓東西方共鳴,體現普世價值的美感。毫無疑問,謝天成正是這樣的大畫家。
氣勢憾人,大美天成。我想這是謝天成能夠得到東西方廣泛接受和承認的根本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畫在西方社會難以得到承認,其根本原因是過於飄渺,過於空靈,與西方的寫實繪畫技巧南轅北轍。早期的中國畫更多的是文人雅趣,又由於傳統繪畫工具的局限和固有的東方審美情趣,中國畫在氣勢的流動和寫實技巧上一直沒有更大的突破。具象和意象的突破在中國的十七世紀得以突破。中國早期的繪畫在長期緩慢中持續不斷地發展,到了宋代,大師們的極致成就達到頂峰。宋元以及明清之際,是中國繪畫史關鍵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極具“異族”的非漢民族統治時代的變革,也是對傳統審美思想和藝術在保留中顛覆的時代,正因如此中國畫的寫實與寫意探索影響至今。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一些有過西畫背景的大師更是在東西方繪畫技術的相互借鑒和探索方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國繪畫藝術走向遼闊的空間。有感而發,技術不再是束縛畫家的工具,隻是其表現思想路徑的手法而已。謝天成的潑墨能夠成功,能夠得到東西方的承認,雅俗共賞,是其生命對技藝的衝刺和超越,用生命的感悟去創作,他的成功就是必然。
“大美天成”是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對謝天成的畫作評價,這非常貼切。其實,我們在感受謝天成氣勢憾人的山水畫帶來的視覺衝擊時,更能感受到他不拘一格的創新意識。正是這種不拘一格的個性,使他的畫筆中有了更多的生命意識,也正是這種純真的生命體驗使得他的畫作有著一種天然的幹淨,不是為了炫耀技法,技法隻是本能地為其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服務,天然生成,從而為我們帶來萬千世界的意象。這也是這個非體製內畫家得到廣泛認同的原因。這種功力,如果不是對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美感本體意識的強烈感應,不可能走向成熟,獨樹一幟。西方人在其畫作中看到了回歸生命的普世價值,東方人在其畫作中感受的卻是天地相接的自然道法,這種不露痕跡的東西方情感的自然交流,在謝天成的作品中自然就有了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