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此折十大錢所施用的銅材,其色質金黃,這在明初的“洪武通寶”各等錢中極為罕見。各類“洪武通寶”錢所施用的銅材,從實物查看均為青銅質,色質呈青白或微泛紅。筆者曾於《收藏界》2010年1期發表《明代的權衡器鑒賞》一文,經與文中所介紹的洪武六年、永樂六年等權衡器所施用的銅材相互比較查看,折十大錢與洪武銅權所施用的銅材均為同一種材質所鑄,即我們今天所稱謂的精煉黃銅(見洪武六年銅權背底座及“陸年”左側的露銅處,為筆者查驗銅色所刮)。
我國上古時期對黃銅的稱謂並不被稱作黃銅,而是被稱作石(tōu)或鐙石。上古時期冶煉黃銅,最初是用一種被稱作爐甘石的礦物與銅共熔。用這種方法冶煉黃銅,早在宋代的史書中就有可靠的記載:“用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即成石一斤半。”元代的著作《外丹本草》中也曾提及:“赤銅入爐甘石煉為黃銅,其色如金。”特別是反複多次冶煉出來的黃銅,其色金光閃爍,色如黃金,曾被上古先民們戲稱為“傻子金”。
有關黃銅的冶煉,明代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就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煉鋅過程。其冶煉的基本作法:是將爐甘石與作為還原劑的煤炭,與之共同在密封的泥罐中高溫鍛燒,從而得到還原出來的金屬鋅。用這種方法冶煉提取金屬鋅,在當時是非常科學的,鋅的還原溫度約為一千度左右,而鋅的沸點隻有907度之間。如果不是密封鍛燒的話,冶煉出的金屬鋅就會被立即揮發掉,也正如宋應星所指出的那樣:“即化成煙飛去。”而得不到任何產物。這種冶煉金屬鋅的技術為我國最早發明,它對當時的世界冶金工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國真正使用黃銅大量用於鑄造錢幣,始於明代中葉的嘉靖年間。這一時期的黃銅冶煉技術較前已大有進步,進入黃銅冶煉的成熟階段。《明會典》中記載:“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次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水錫四千七百二十八斤……”“萬曆中則例;金背錢一萬文(這裏指的是用作母錢或樣錢所施用的銅材),合用四火黃銅八十五斤八兩六錢一分三厘一毫。”自“嘉靖通寶”始,以黃銅作為鑄幣的主要銅材,一直延續到清代至後世。石的稱謂自明代嘉靖起,逐漸被稱作黃銅,不再稱作石。沿至近代,石已成為黃銅的專稱。
通過以上史料的記載,可以確定“洪武通寶”折十大錢所施用的銅材為精煉黃銅所鑄,即上古時期稱謂的石。據實物的鑄工、文字、邊廓、穿口等特征綜合分析,此折十大錢的銅質有別於行用中的洪武錢銅材。再據此錢的精整度,以筆者個人之窺見,此折十大錢應是寶源局試鑄的樣錢或母錢之類。
洪武折十光背大錢,上世紀三十年代,即民國時期的藏泉大家張叔馴藏有一品,近代錢譜轉錄,將此折十光背大錢列為僅見品,但均無實物錢文的傳拓及原錢相關的文字說明和相關的實物數據。(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