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四川比較安定、富庶,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多彙於此,琉璃廠窯的釉色與造型更加多樣,隻是紅褐色胎體幾乎一成不變。圖15是胡維忠先生收藏的宋代劃花綠釉洗,釉色溫潤,劃工十分流暢。圖16是一隻刻有窯家姓氏的燈盞,琉璃廠窯器物內壁、外沿或足圈內有文字或符號者較多,尤其是足圈內有字或符的,多達四五百種,可謂我國較早的商標。其中也不乏有年款者,圖17為“紹聖三年五月”銘文殘盞。耿寶昌主編《邛窯古陶瓷研究》一書304頁的“宣和四年”銘文盞,也是典型的宋代琉璃廠窯製品。
琉璃廠窯的獅子、犬、羊、猴等動物造型較多,多為捏塑。圖18的褐釉捏塑犬栩栩如生,十分傳神,可謂千年藝術佳作。圖19的宋代盤龍罐上有一條巨龍,似乎在蜿蜒蠕動,透出令人起敬的威猛。唐宋時期,琉璃廠窯類似的盤龍罐較多,最大者高達38厘米,最小者高度隻有五六厘米。小者可當水盂,而那些較大者,裝盛什麼都不方便,大概就是陳設器。宋代是一些瓷器由實用器轉變為陳設器的時代,最典型的就是貫耳瓶,晉代產生的競技貫耳瓶,唐代還是投壺實用器,宋代的陶瓷貫耳瓶就是陳設器了。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宋代官、哥、汝、定、龍泉等窯的那些精美絕倫的瓶、爐等,當時就已是陳設器了。
唐宋時期香道盛行,因此,琉璃廠窯的爐、薰、插較多,圖20所示的褐釉斑彩大爐,寬22厘米,但爐膛較淺,不像敬神、敬祖焚香之用,更像用於燃以香料的香道。可以想像,在綠茵流水之畔,飄出陣陣清香,知己相聚,探尋修身養性之理,該是何等的愜意。
圖21為宋代琉璃廠窯省油燈。一提起四川的省油燈,就不能不先說一下陸遊(公元1125-1210年)。他曾說:“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見《陸放翁全集齋居中物紀事》)陸遊於公元1170年入川任夔州通判,公元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1173年夏被任命為蜀州通判,後又被調到嘉州,年底又回到蜀州,1174年10月陸遊被調到榮州攝理州事,公元1175年陸遊應範成大之邀任其幕中參議官。陸遊在成都及周邊工作、生活多年,對南宋時期這一帶的社會狀況與習俗相當了解。我們都知道,邛崍十方堂窯的省油燈主要產於唐到五代,距離陸遊在四川生活的年代相差兩百多年,而琉璃廠窯的生產年限為隋末至明末,因此,陸遊使用的省油燈應是琉璃廠窯的產品。琉璃廠窯生產省油燈的時間跨度很長,四川文物考古部門及收藏界收藏的南宋時期的省油燈,幾乎都是琉璃廠窯的製品。最近樂山西壩窯也發現了一隻宋代黑釉省油燈,是迄今已知的唯一例外。此前曆年來有關省油燈的數篇文章,幾乎都把唐代十方堂窯的省油燈跟陸遊聯係起來,看來是需要商榷的。
圖22的宋代三彩將軍坐像,是高邦榮先生的藏品,高43厘米,造型極為生動。川窯宋代三彩陶器較多,這樣碩大、精細者實為罕見。
關於琉璃廠窯燒造年代的下限,筆者在窯址西部多次看到過明代琉璃瓦。在明嘉靖二十一年下葬的太監丁祥的墓碑中說“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1933年版《華陽縣誌》記載:“琉璃廠,明世官燒琉璃地也。”這些正是琉璃廠地名的來由,無疑,明代琉璃廠窯曾為官府燒造陶瓷器物。如果從隋末的公元618年開始,到明末的公元1644年停燒,曆時1026年,可稱為四川盆地中燒造時間最長的古瓷窯了。
此外,琉璃廠窯還生產白釉瓷,在窯址,紅褐胎白釉瓷片隨處可見。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窯址不斷發現跟定窯、磁峰窯相似的白瓷片,最近筆者在窯址唐代地層中發現了跟邢窯十分相似的白瓷片。眾所周知,杜甫(公元712-770年)留給後世的“大邑燒瓷”這個千年懸案,至今尚無破解的頭緒。
期待在考古部門的正式發掘中,弄清琉璃廠窯更加全麵真實的麵貌。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