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哉,西晉青瓷(1 / 1)

說瓷賞陶

作者:馬 蘭

1992年4月,安徽省宣州市城區外貿巷發現一座古墓葬,出土多件精美瓷器,其中青瓷簋和青瓷唾盂最為精彩,考古鑒定是浙江上虞、紹興一帶的產品,即越窯產品,是西晉青瓷中非常難得的精品器物。青瓷簋與青瓷唾盂現均藏於宣州市博物館。

“越窯”之名出於唐代。主要產地在浙江省的上虞、紹興、餘姚等地。從東漢至宋的千餘年間瓷器生產從未間斷,兩晉時期更有蓬勃的發展。越窯青瓷,胎質致密堅硬,釉色瑩潤光亮,敲之會錚錚有聲,具有經久耐用、不沾汙物、不怕腐蝕、便於洗滌、久不褪色和美觀實用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件西晉青瓷簋(圖1),造型特點是直口、圓唇、圓弧腹,圈足為喇叭形。高15.5厘米,口徑24.5厘米,底徑15厘米。腹外壁飾兩道弦紋,上麵一道為凸弦紋,下麵一道為刻劃細弦紋,圈足上也飾一道弦紋。紋飾簡潔,形製大方。三國、兩晉時期,越窯瓷器的紋飾是以弦紋為主,如常見的產品碗、罐、盤、壺、唾器、香爐等都是以弦紋裝飾。此青瓷簋體內外均施青釉,釉層凝重,晶瑩光亮。足底露胎,胎為灰白色,胎質細膩。整個器物造型敦實挺立,重量感較強,透發出一股古樸堅毅之美。西晉時期的越窯,為了使器形更加穩重端莊,瓷胎比以前稍厚。為避免由此而產生的厚重感覺,匠師們把器物的口沿做薄,把唇麵做成內凹,給人以輕巧之感,從此件青瓷簋就可見用心之細。

簋,原為一種青銅器,盛行於商周和春秋時期,用來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隸社會,青銅簋又是禮樂製度中重要的禮器之一,和青銅鼎一樣,也曾作為標誌貴族等級的器物。兩晉時代,禮樂製度早已不複存在,這種仿青銅簋的瓷器,在使用上也隻是一件普通的“大碗”,早已不具備政治上的含義了。這件青瓷簋形體較大,質量上乘,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完好無損,釉麵光亮,是晉瓷中難得的精品。

這件青瓷唾盂(圖2)與青瓷簋為同一墓葬出土。盤口,頸粗短,肩部有台階,腹部圓鼓較扁矮,圈足外撇。高9.7厘米,口徑9厘米,腹徑11.7厘米,底徑8.5厘米。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器體內外均施青釉,釉色純正,透明光亮,燒成溫度較高,瓷化程度好,胎與釉結合緊密,擊之有清脆聲。其花紋頗有獨到之處,肩部飾一圈戳印連珠紋,連珠紋上麵有一圈刻劃弦紋,下麵有兩圈刻劃弦紋。腹部飾有等距離排列的四個鋪首,為模印堆貼而成。鋪首間飾四組三角形圖案,圖案內模印斜方格,周邊戳印連珠紋,上下相映,和諧統一。連珠紋花紋頗具異國情調。大家知道,佛教在漢代傳入我國,佛教藝術也隨之而來,三國、兩晉時在瓷器裝飾上已有所表現。這件西晉青瓷以唾盂連珠紋裝飾,很可能受當時佛教信仰和外來藝術的影響,匠師們將連珠紋飾和我國傳統圖案巧妙地組合在一件器物上,從而創造出不同於前代的新風格。

唾盂,也叫唾器或唾壺。從晉人賀循《葬經》一書中得知,唾器是當時常用的隨葬器品之一,在六朝墓葬中常有出土,可見古人很講衛生。此器造型比較講究實用,如盤形口,使用方便;圈足外撇,放置平穩;扁圓鼓腹,容量大。同時,堆貼鋪首與連珠紋帶結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裝飾層次深淺不同的藝術效果。整個器物,文靜雅致,透發出一股靈動幽雅之美。這種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產品,反映了西晉越窯製瓷工藝的高質量、高水平。此唾器也是西晉青瓷器中非常難得的精品。

美哉,西晉青瓷!(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