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鑒玉
作者:丁 哲
“拉絲工”是古代玉器製作中一種以軟性線具為主要工具進行拉切透雕或切割的技法之俗稱。這種“以柔克剛”的技法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中就已有之,其發展綿延於商周兩漢,直至明清兩朝達到鼎盛。隻不過各時期製作的具體步驟和工具有所不同,但原理幾乎是一樣的。下麵筆者對明清時期“拉絲工”的基本流程、製作工具以及新老工的痕跡進行探討。
清人李澄淵所著《玉作圖》中有十二幅圖,清楚地描述了清代製作玉器的十二個步驟,並有文字說明每一個步驟的工具及使用方法。其中第九幅圖《透花》對“拉絲工”製作方法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則先以金剛鑽將玉片鑽透圓孔後以彎弓並鋼絲一條,用時則解鋼絲一頭,隨將絲頭穿過玉孔,複將結好絲頭於弓頭上,然後用浸水沙順花樣以搜之,如木作彎鋸搜花一樣……”“彎弓”,又稱“搜弓”、“彎鋸”,是古代透雕的重要工具。其狀如弓,以金屬絲線為弦,一段可以解係。透雕時,將玉固定住,用手握住弓的一端反複拉鋸,所提及的金剛鑽就是鐵質鑽。透雕製作多選用片狀玉料,先按構圖設計,以鐵質鑽加蘸解玉砂在將要剔掉的部位的輪廓上打一個或數個定位圓孔(圖1 清代“拉絲工”半成品),搜弓金屬弦的一端由此進入,再係在弓頭上,抹上潮濕的解玉砂,沿設計好的紋圖邊緣,反複拉動搜弓帶動解玉砂切割進行鏤空。
從上文對“拉絲工”的描述,可以發現至少有兩種工藝痕跡存在,一為鑽孔,另一為切割痕。明清時期的鑽孔多為“拉絲工”之首末兩端和造型轉角之處,呈“U”形,孔壁有深淺不一、間隔不等的不規則螺紋(圖2-1、2-2、2-3)。線具拉切的痕跡為趨於垂直玉器表麵所在平麵的縱向線痕,工痕截麵呈不規則的“M”形。但由於雕琢風格的差異以及搜弓上金屬絲線粗細之不同,明清兩朝“拉絲工”痕跡也不盡相同。明代工藝粗獷隨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轉(圖3-1、3-2)。清代工藝細致講究且使用的金屬線具較細,所以其痕跡較前朝細密、規整,近乎垂直於器表所在平麵(圖4-1、4-2)。由於工具的相對落後以及拉切時用力的不均,“拉絲工”鏤空部位常有拉切痕之間的錯位疊加現象,這也是新工通常所沒有的。
傳統玉雕工藝中不僅僅隻有“拉絲工”一種透雕技法,遼代就有用鑽以解玉砂為介質直接進行鑽磨鏤空的,可視之為“拉絲工”之簡化。明清時期對窄縫狀鏤空部位的鏤空多以圓釺砣砣磨,鏤空處多有半月形的砣痕(圖5)。
仿古作偽者為了達到騙人盈利之目的,對古玉的“拉絲”工藝也多有仿製。但由於現代工藝水平、製作工具與古代的不同,以及仿製者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仿製品上肯定會有不少“蛛絲螞跡”。
現代的仿“拉絲工”主要有兩步,首先用高速均勻運轉的合金鋼鑽對要鏤空的部位進行鑽磨鏤空直接完成古代需要的鑽孔、拉切等步驟。再用表麵鍍有金剛石的金屬線具在鏤空處反複拉切出類似“拉絲工”的縱向痕跡以掩飾之前鑽磨留下的細密的連續平行劃痕。仿製品的鏤空部位邊角多圓鈍,少力度,不及老玉犀利。鋸條的仿製拉切痕跡幾乎完全垂直於器表所在平麵;痕跡很規則,間隔幾乎等距,之間過渡銳利不自然。鏤空截麵多呈鋸齒狀,痕跡較古玉粗深。鏤空部位的邊角盡頭沒有“U”形鑽孔起點。(圖6-1、6-2)
此外,由於年代的久遠以及老玉製作需要長時間的反複拉切研磨,所以老玉“拉絲工”痕跡裏有較厚的包漿,且表麵呈磨砂狀,這些特征仿製品鏤空處則沒有。此兩點也是鑒別新老“拉絲工”必須正確掌握的。
書麵的語言再詳細,也不能將“拉絲工”所有的特征及辨偽方法準確無誤、形象地描述給讀者,真正的學習在於實踐,要多看、多上手,必須要對玉器的工藝、形製、紋飾、質地、包漿和沁蝕等多方麵的時代風格進行綜合地考察。不可片麵地僅從製作工藝一個角度探討,更不能一味地觀察玉器工藝的細微痕跡。要全麵地分析問題,才可以得到科學的結論。(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