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如何治療產後缺乳(1 / 2)

中醫如何治療產後缺乳

用藥指南

作者:劉廣田

乳汁是由乳腺分泌的白色或略黃色液體,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脂肪、蛋白質、乳糖、無機鹽及微量元素。因此,母乳不僅可以給新生兒提供豐富全麵的營養,還可以增強其抵抗力,是新生兒最好的食物。產後缺乳又叫“產後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是指產婦在哺乳期內乳汁量少的一種症狀。中醫認為,產後缺乳是由於產婦氣血虧虛、不能生化乳汁,或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隋代《諸病源候論》將此證列為“產後乳無汁候”,認為其病因是“既產則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產後缺乳“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血少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補之,澀當疏之”。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大多數產後乳汁缺乏的產婦均伴有先天乳腺發育不良或貧血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史,或生產時失血過多、產後情誌不遂、過食肥甘、勞逸失常及哺乳不當等情況。因此,筆者認為治療此病應首先根據產婦乳房有無脹痛、乳汁清稀或濃稠以及舌診和脈診的情況辨清疾病的虛實,再結合其他症狀對症進行治療。下麵就介紹一下辨證治療產後缺乳的3個典型病例:

病例一:患者霍某,女,24歲,工人,產後乳汁稀少。其麵色少華、氣短懶言,乳房柔軟,無紅腫硬塊,食欲尚佳,二便正常,且無不愉快之事,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經辨證,筆者認為霍某所患的產後缺乳屬於氣血兩虛型,在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補血通乳為主,可使用以下方藥:人參、黃芪各30克,當歸60克(酒洗),麥冬15克(去心),木通、桔梗各0.9克,豬蹄2個(去爪殼)。將上述藥材放入鍋中用清水煎煮,飲湯食肉,可每日服1劑。此外,這類患者也可選用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霍某服用筆者為其選用的中藥方劑治療5天後,其上述症狀明顯減輕,乳汁漸多。

病例二:患者郭某,女,26歲,生產30天後與家人發生爭吵,自覺心中煩亂、咽部梗阻、胸脅滿悶、納少便溏,而後乳汁漸漸減少,不足兒食。患者形體肥胖,體溫正常,乳房豐滿,按之鬆軟無脹感,脈弦滑,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經辨證,筆者認為郭某所患的產後缺乳屬於痰濕壅阻型,在治療上應以健脾化痰、通絡下乳為主,可使用以下方藥:漏蘆75克,蛇蛻10條(炙),瓜蔞10個(焦),蒼術、香附、枳殼各100克,陳皮、茯苓各75克,膽南星、甘草各50克。將上述藥物混合均勻後研為細末,可每日服6~12克,臨睡前用淡薑湯送服。此外,這類患者也可選用香砂六君子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郭某服用筆者為其選用的中藥方劑治療一個星期後,其上述症狀明顯減輕,乳汁漸多。

病例三:患者趙某,女,29歲,公司職員,行剖腹產20餘日後,自感乳汁逐漸減少,乳房脹悶疼痛,曾使用拔奶器吸乳,同時內服具有催奶功效的中成藥進行治療,然收效甚微。患者伴有胸脅脹滿、心情煩躁、焦慮不安、食欲不振、噯氣歎息等症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經辨證,筆者認為趙某所患的產後缺乳屬於肝鬱血虛型,在治療上應以疏肝養血、通絡下乳為主,可使用以下方藥:當歸、白芍、川芎、天花粉、生地黃、柴胡各30克,青皮、漏蘆、通草、桔梗、白芷各15克,穿山甲45克,王不留行90克,甘草7.5克。將上述藥物混合均勻後研為細末,可每日服6~9克,臨睡前用黃酒調服。此外,這類患者也可選用逍遙散等中成藥進行治療。趙某服用筆者為其選用的中藥方劑治療一個星期後,其上述症狀明顯減輕,乳汁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