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醫陳伯鹹治脂肪肝的清肝化滯湯(1 / 1)

名醫陳伯鹹治脂肪肝的清肝化滯湯

用藥指南

作者:張時徹

陳伯鹹(1917~1997)生於北京,幼年時因父親體弱多病而立誌學醫,17歲時考入華北國醫學院,得到名醫施今墨的真傳。他曾任濟南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濟南市中醫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是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其醫學著作有《內經選講》、《中國現代名老中醫醫案精華》、《黃河醫話》、《濟南中醫藥誌》等。陳伯鹹一生治學嚴謹,學驗俱豐,十分擅長治療中醫內科、婦科、兒科疾病,尤其在治療肝病方麵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人體內三焦的通調、水液物質的運化代謝、血液的調節運行乃至人的精神和思維活動無不與肝髒息息相關。他說:“肝助肺金以肅降,助脾胃以升降,助心腎以相交。諸症治之於肝,稍佐調脾,其病可愈。”根據這種理論,陳伯鹹創立了一係列“治肝”的名方。下麵就介紹一下他常用於治療脂肪肝的名方——清肝化滯湯。

取柴胡、金錢草、浙貝母、雞內金、茯苓、枳實、鬱金、萊菔子、香附、山楂、陳皮各10克,丹參、白芍各15克,黃芪30克。將上述藥物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再入鍋用中火煎煮30分鍾,濾出藥汁。在鍋中加入清水,再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將兩次所得的藥汁合在一起(約500毫升)即成,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

在此方中,柴胡性微寒,味苦,是治肝的要藥,具有疏肝暢膽、引導諸藥沿肝經直達病所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說,柴胡可“推陳致新、久服輕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有放鬆膽管括約肌、促進膽汁排泄和調脂的作用。白芍味苦,性涼,善於養血柔肝,在與柴胡合用時可疏養並舉,而不會劫奪肝陰。金錢草具有清利肝膽的功效。浙貝母具有清脂散結的功效。萊菔子、鬱金、枳實、山楂具有散鬱化滯、化痰調脂的功效。雞內金、茯苓和陳皮具有健脾助運、理氣消穀的功效。黃芪具有補肝氣、助疏泄、益中氣的功效。香附和丹參具有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諸藥配伍為用,可取得清疏利膽、悅脾化滯的功效,並具有標本兼治,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的特點,非常適合因嗜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喜靜少動而引發脂肪肝的患者使用。患者若有疲乏、頭暈等氣虛的症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黨參。患者若有腰酸腰痛、小便清長等腎虛的症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菟絲子、杜仲。患者若有心煩不寐等陰虛的症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炒棗仁。患者若有轉氨酶升高的症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茵陳。患者若有便秘的症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檳榔。

編輯/竇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