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七章:國號中華,天下歸一(1 / 2)

雍涼之地,在漢時,每每提起,與其相伴的無外乎貧瘠、荒涼諸如等等,其還算富庶的,要數那秦時的八百裏秦川了,不過在經受過漢末至今的戰亂之後,所謂的八百裏秦川,不過成了一句笑談,當然,這裏的笑,絕對不是高興的意思。

曹操用人,頗有些不拘一格的意味兒,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世家子弟,在其手下,都能人盡其才,有著荀彧這個BUG式的人物存在,按理說曹操的後方經營的應該算是不錯的,隻是在諸葛亮一腳踏入雍涼的時候,才倏然發覺,原來雍涼,竟然已經落敗至此了……

說起荀彧,卻是有些可惜了,在劉協身亡之初,其也以為其乃是自然病故,因為漢室子弟早亡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是以其倒是專心擁立曹操登位。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之後幾年中,當年曹操所做的那些動作竟是漸漸為荀彧所知,作為一個漢室王朝的死忠分子,這樣的事情,是他所無法麵對的,其與曹操之間,漸漸起了隔閡,而曹操又是一個疑心大過天的人,兩人之間,終於是漸行漸遠,而荀彧,在曹操的默許之下,徑自的在長安城外劉協的陵墓旁邊搭了座草廬,專心的為劉協守起了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實現。

之後,荀攸也曾悄然潛入過長安,意圖說服其投效諸葛瑾,隻是為其所拒,而沒有了荀彧的雍涼,滿寵、呂虔、張既、黃權等雖然也算不錯,再加上之後曹操撤離的時候,將大部分的物資、百姓都強遷而去,雍涼之地,最終還是衰敗了起來,也就有了諸葛亮眼前的這幅頹然。

長安城,與司馬懿預見結果的一樣,甚至城陷的時間,比其預料的來的還要早,在諸葛亮大軍抵達的那一刻,司馬懿與曹彰二人便有些驚呆了,望著那一杆杆旌旗,李、張、龐、徐等等一個個的名號,兩人自然知道是什麼意思,隻是他們這些人都來了長安,那麼曹操呢?

是啊,曹操呢?

這樣的問題,在諸葛亮大軍進入長安之後,心中也是煩悶不知,原本他以為,曹操放棄了臨晉,那麼其所要堅守的,便隻有長安城了,隻是哪裏想到,他所攻下的長安城,幾乎上就是一個空城,別說曹操了,就連其手下將士的家眷,他都基本上沒能見到幾個,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沒有,整個兒一個長安城,除了河內望族司馬家與那曹操的二子曹彰外,再無其他有分量的人了,讓諸葛亮既無奈又帶著些感慨。

原來,早先在戰爭開始沒多久的時候,曹操便預料到長安城也許會最後防守不住,因為其位置,距離著諸葛瑾實在是太過近了,之後他便在暗地裏,將長安城中將士的家眷悄悄送到益北江油,原本司馬家也是要一起去的,隻是其兄司馬朗不遠再次搬遷,其家族便暗自留在了長安,沒想到最後的結果,卻是被諸葛亮生擒活捉。

諸葛恪趕到長安時,時間已是走進十月,諸葛亮仍舊身在前線,是留守在這裏的戲忠接待了他,之後便開始教授其民政之道。十月底,將雍涼之地徹底穩固下來的諸葛亮,在秦嶺山腳幾處重要的關卡布置好人手之後,才率軍回返。

公元218年,各地的戰事逐漸平息下來,如今大漢十三州上,隻餘下益州之地為曹、孫兩家合力占據,以成都為分界處,曹操占據著益北,孫策占據益南。而益州,先後經曆了孫策、曹操兩家兩次遷徙之後,人口順利突破了八百萬,蜀道雖難行,卻耐不住人多,在偌大的山嶺之中,一條條道路逐漸的被修築起來,牽扯相連,形成了縱橫益州的通達之路。

這一年,諸葛瑾沒有再進行任何的戰事,其所擁之地,開始修養生息,鑒於雍涼荒蕪,中原之上,移民之潮再次興起。相較於去往富庶的江南,中原的百姓對於遷往西北卻是不大熱心,畢竟,即使是身在中原,也足夠使一家溫飽,誰會願意前往西北來吃苦受累?

麵對這樣的情況,一條政令傳達而出:凡自願遷往雍涼之地者,按每家遷徙人頭分地,每一人頭二畝良田,每一人頭可使開墾荒地五畝,凡新開荒之地,三年賦稅全免,三年之後,按良田地賦稅的一半繳納,再五年,恢複正常。

誘惑,這是一個赤 裸 裸的誘惑,要知道,這可是按人頭兒分的,也就是說,即便是家中一個孩童,也同樣可以享受與成人一樣的待遇,一人其畝田地,對於一個動則十多口人的人家來說,百來畝的田地,在中原,幾乎上已經可以作為一個小地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