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漸走,自邊地之患平歇之後,三家諸侯誰也未曾再次動兵,孫堅在發羌之地大敗,讓荊州傷了根基,孫策進位之後,雖非他本願,卻也隻能一心恢複國力,同樣的。曹操才將西域之地納入麾下,一時間忙於消化、恢複,也沒有冒然出兵,畢竟,諸葛瑾的實力在那裏擺著,單隻是他一人之力,也是討不到什麼好處,至於用兵孫策?他曹操腦袋還沒有壞到這個地步。因為著這些原因,孫、曹不動,倒也說得過去,隻是諸葛瑾居然也沒有動兵,就讓天下人有些摸不準頭腦,對於此,孫、曹兩家諸侯也是迷惑不已。
當然,對於他們的疑惑,諸葛瑾自然是不可能出麵為他們解說的,此時的他,正麵臨著領地內自他稱帝之後,一係列的變動與改革,每日間忙碌的不知時日,哪裏還有心思去想著戰爭?不過,這樣的原因若是被孫、曹兩人知曉了,隻怕是會哭笑不得,他們進位為帝,不過是沿用前人的製度罷了,至於其中的不當或者隱患,他們即便知曉,也不敢大動。
就如同曹操一樣,他明知道士族是為天下動亂的禍根,對於他境內的士族卻是一直不敢過於得罪,因為士族在身為隱患的同時,卻也是他進爭天下不可或缺的必要助力。這個時代,沒有了陳群的曹操,也少了那名留史冊的“九品中正製”,少了這樣一種用人製度,曹操手中的人才,卻是多來自世家大族,還如何敢拿士族開刀?
當然,也會有人提及,說曹操、孫堅之時,已經開始引進諸葛瑾的眾多的變革之法,又怎麼會陷入這樣的困局?這就要從諸葛瑾的諸多變革中提起了,雖然說很多改革在明麵上都是有的,而在關鍵的幾個位置,諸葛瑾自然也會留下一手,也是這樣,雖然說曹、孫兩人在自己的領地中借用了不少諸葛瑾改革的模式,許多卻都是形似而無神。
與之相比,諸葛瑾就不同了,他腦海中有著無數的先進政權體係,隻是這些東西在這樣一個時代,顯然是沒有辦法全部應用得到的,而這,就是諸葛瑾所要親自動手的地方。無論是在哪朝哪代,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沒有千年的王朝,隻有千年的世家”,這樣說也許是有些誇張,不過卻也是事實,縱觀曆朝曆代,總會有著一些的世家在曆史的動蕩中堅持下來,而王朝,卻是不間斷的一直更替著,也是這樣,才會留下那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諸葛瑾是一個追逐完美的人,他不求他所立的王朝能夠千年延續,隻是他決不允許,自己的王朝,是因為著政權的落後而被淘汰掉的,是以,在這些事情上,他卻是有些格外的用心,也是為此,讓他一統天下的時間,延長了不知多久,要知道,諸葛瑾的實力,在曹、孫等人還弱小不堪的時候,就已經超出了不知多少。
如此,在天下各地硝煙不起,在諸葛瑾這般忙碌之中,兩年的時間,轉眼即逝。
公元年214春,曹操、孫策、諸葛瑾三人開始頻頻調動軍隊,三國邊境之上,屯紮大軍不下百萬,中京城中,因為著這風雲湧動之際,更是陷入到了緊張的氣氛之中。
中京諸葛瑾府邸,其手下的文士,除去各地必要的守土之人,盡皆聚集在此,為的,就是要在麵對那即將到來的戰爭,人頭攢動著,百多人略顯擁擠的在屋中坐下,神情帶著一絲激動的看著上首之上坐著的諸葛瑾,靜默無言。
因為不是上朝,諸葛瑾也就不怎麼講究,凡是被他尋來之人,基本上都有著一個座位,這卻還要說當年在建造這座大殿的時候,諸葛瑾一力要求建造的足夠大,才能將這百多人容納下來,掃了一眼眾人,諸葛瑾當先開口道:“孫、曹任意一路,我等皆不需顧忌,而如今,卻是兩家聯手,我們若是想要有所得,究竟該要如何做?不要顧忌,都說說吧……”
不知是自何時開始,諸葛瑾已經習慣了凡事征求眾人的意見,即便是他已經知曉該要如何做才是最好,也必然會先征求眾人的主意,獨裁,那不是他的追求,也不是他的風格。
“回陛下,既然同時對戰難以取勝,那就分開來打就好了,孫策勢弱,臣建議先攻打其,取下荊州,等於是斷了曹操一臂,對其士氣也是一個打擊,我們隻需緊守關隘,靜待戰爭分出勝負。”起身之人,乃是袁紹舊部荀諶。荀氏一族,荀彧在曹操處,而荀攸在他這裏,在袁紹落敗之際,荀諶被俘後投降諸葛瑾,其人之才比之荀攸雖然差了些,然其也有著自己過人的一麵,在政務的處理之上,就比之荀攸不知要強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