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四章:歲月悠悠,八載時光(1 / 2)

“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中原書院之中,朗朗的讀書聲映和著朝陽,蔥蔥的林蔭間,顯得生機盎然。聽著聲音,顯得稚嫩、清脆,很明顯,這些人中,竟是孩童居多,誰人能夠想到,漢末這段戰亂曆史之上,竟然有著這樣一片淨土。

公元197年底,青州書院正是更名為中原書院,書院之中,在原有醫科、農科、工科、文學等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兵科、謀科兩種,而此時這朗朗的讀書聲,學習的,就是兵科。

其實,吳子作為史上有名的兵法大家,其所著《吳子》更是兵書中的一朵奇葩,諸葛瑾在耗費了不少的精力後,才將其勉強尋了出來,之後又加上了一些他後世有關的認知,可以說,這部巨著,在這大漢王朝之中,絕對是處於頂尖兒的兵法書籍,成為了兵、謀兩科共有學問。

中原書院,秉承著諸葛瑾不分貧富的理念,學院之中,不論身份,隻是擇優而錄,當然,這也僅僅隻是限於兵、謀兩科,至於那些雜家,學習更多者,還是以貧寒人士為主。

大漢天下,自公元197年戰爭止歇之後,便陷入到了一種安定之中,沒有人對此作出回應或是怎樣,無論是曹操,還是孫堅,亦或是諸葛瑾,都在第一時間選擇了休養生息,隻有袁紹處雖然跳脫,隻是被打怕了的草原民族也是損失慘重,此時根本就沒有心思進取中原。

中原之地,諸葛瑾先是統屬了手中領地,北至幽州漁陽,南抵揚州漳州,東達沿海,西與曹操相連,西南與孫堅共據江東。冀州,以原州府信都為中心,向著四麵分散開,以西之地,盡皆歸屬於並州統屬,以北之地,諸葛瑾將幽州大部與冀州北部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幽州,以東之地,則被諸葛瑾劃歸到青州統下,以南,則被兗州所得。而原本的冀州,則被諸葛瑾效仿後世的京城,將信都周邊的區域圈了一些進來,形成了一個直轄的中原首府,更名為中京,諸葛瑾更是將原本的政治中心自琅琊搬遷至中京。

在這之後,公元199年起,諸葛瑾下令開始實施土地改革,法令規定,諸葛瑾轄下所有土地,均歸於國有,所有人按法令下達之前的土地擁有數量為比例,國家允許其擁有極少量的私有土地,其餘被國家收回,而後其餘土地又回返至個人手中,隻是名義上,卻是屬於國家所有。

這一點上,開始的時候所遭遇到的阻力相當大,隻是在諸葛瑾統屬下諸葛家、甄家、糜家等幾大世家相繼響應之後,再加上諸葛瑾手下一眾將士也相繼出麵支持,將諸葛瑾早先賞賜下的土地上交國家,之後諸葛瑾更是采用分化拉攏的方法,一年多的時間裏,將治下的世家豪族八層以上的人做通了工作,公元201年之後,土改之策才在諸葛瑾領地內施行了下去。

土改之後,諸葛瑾卻是開始在各地試行新的官製之法,這一次,諸葛瑾沒有直接的頒布法令,反而是由下而上的開始試行新的官製是否可行,先是由縣開始,每一縣下轄若幹村,村中官員統稱為村長,是為九品,其身邊做事人員若幹,村之上設鎮,稱之為裏正,是為八品,鎮之上設縣,稱之為縣令,是為七品,再之上為郡,稱之為郡守,是為六品,再上為州,稱之為知州,是為正三品。而這些,卻僅僅隻是掌管地方政務,不涉軍事。

眾多官職中,以中央為首腦,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之下又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其中,吏部主要負責官吏的銓選、考課、封爵和勳賞;戶部主要負責戶籍、土地、賦役、倉儲和市易;禮部主要負責科舉考試和禮儀、祭祀;兵部主要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刑部主要負責刑獄和財政審計:工部主要負責國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六部的官職為:各部稱為尚書,副長官為各部侍郎,而諸司的長官為各司郎中,副手為各司員外郎。

由下而上,卻是需要一個過程,自諸葛瑾施行之日起,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將整個的框架給搭建了起來,而此時,漢獻帝劉協對天下的影響已經降低到了最低處,無論是士族文人,還是平民百姓,隻知曹、孫、諸葛,卻不再提及大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