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慢慢地逝至午時,大道上顯現人影,原本歸降吐蕃的西洱瑤民。莽布支大約是太過於自信,或者是太過於相信西洱瑤民,居然在山穀裏緩慢的行進。
就在吐蕃軍剛走過的小道上,突然走出一支大唐軍隊依靠樹林封著路口布陣,在樹立裏還有散開列隊的弓弩手,手持陌刀的將士在後陣嚴待。
當吐蕃軍行進到埋伏地點的時候,喊殺聲四起,山上城上的投石車投擲著煙火巨石,弓弩手也隨之齊射。每一次投石車投射之後,投石車的方位都隨著震動發生了輕微的改變,由此每次的打擊方位也不同。一時之間,蕃軍紛紛落馬,部隊一片混亂,幾近崩潰。
這時候,莽布支分出約五萬騎兵回馳來路,以圖確保退路。他又心有不甘,派出約三、四萬吐蕃軍欲追擊往山上退避的西洱瑤民!然而,向西洱瑤民衝去的吐蕃軍,在迎麵而來的床弩、滾石的打擊下,傷亡慘重。而道上的吐蕃軍更禁不得石木箭矢的打擊,一時間,部隊損失慘重。至此,莽布支才全認清了形勢,立即急令全軍撤退。
夾擊中潰退的土蕃軍向著來路蜂湧而來,守在樹林後的大唐軍隊已經是久候多時,隻等吐蕃軍再次踏入另一重埋伏。
原本混亂的吐蕃軍在莽布支的指揮下,快速排成了拒軍陣,冒著山上大唐軍隊的埋伏打擊快速前進。
唐朝軍隊士氣如虹,斬敵如摧枯拉朽的威勢,更激得吐蕃軍卒的血氣上湧,在‘嗬嗬’狂吼中,手拿著馬戰矛、步戰矛甚至於佩刀,直衝封住大半個路口。南詔的常備軍從姚州方向趕來到了,吐蕃軍已經是在唐朝軍和南詔常備軍的包圍圈內了。
盡管局勢已定,可是整個戰場戰事愈來愈是慘烈,膠合在戰場的雙方騎兵已經全然沒有戰術、陣型之說,隻有本能和意誌的拚殺。
最後,唐朝南詔聯軍憑借人數優勢俘虜了吐蕃軍約千餘人。
唐九征派人向李隆基通報這個消息的時候,眾人都是一臉興奮。
裴旻也開心的向李隆基祝賀:“三郎,你行啊。3萬唐軍對20萬的吐蕃,真是揚眉吐氣啊!”
“南詔軍呢?”我在一旁不以為然。
李隆基笑笑,對使者說:“讓鳳伽異帶兵去神州都督移民。亥時之前必須離開,離開之後斬鐵橋!”
鳳伽異奉命帶著南詔軍到達了神州都督,一時間哭喊聲,叫罵聲不絕於耳。神州都督裏的百姓怨恨的看著趨趕他們的軍隊,盡管吐蕃強征暴斂,要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還是有所不舍的啊!最後一個百姓走過鐵橋的時候,南詔軍用盡各種工具,在‘轟轟'聲中,鐵橋斷入金沙江。僅剩一小截斷橋留在兩端的橋堡,靜靜訴說著夕日的輝煌。
我雙手環著腿,呆坐在河岸邊,裴旻走了過來,說:“難過嗎?”
我點點頭,不說話。
“大唐百姓會感激的。”李隆基走了過來。
“1400年之後呢?”我自言自語的說。
……
準備到亥時的時候,大家懷著疑惑的心情把重物投入了河水,當最後一滴隴巴河的河水彙入金沙江的時候,隴巴河開始逆流了。
神州都督的下水道不斷的湧出水,西邊的堤壩決堤了,洪水入猛獸一般衝入了塔城,神州都督隨著洪水淹沒在了曆史洪流中……
~~~~~~~~~~~~~~~~~~~~~~~~~~~~曆史課本普及線~~~~~~~~~~~~~~~~~~~~~~~~~~~~~~~
神龍三年(707年)唐朝派姚嶲道討擊,使唐九征率兵征討姚州叛蠻,拆毀吐蕃在漾、濞二水修建的鐵索橋和所築城堡,俘虜3000餘人,並鑄鐵柱以紀功。
但遠征唐軍撤回,吐蕃勢力複卷土重來。
景雲元年(710年)攝監察禦史李知古奏請出動劍南唐軍,平定投降吐蕃的姚州群蠻,隨後築姚州城,列置州縣。因李知古欲誅姚州群蠻首領,掠其子女為奴婢,群蠻怨恨,首領傍名引吐蕃軍攻殺李知古,姚州道路遂被吐蕃控製,“連年不通。”自吐蕃占領安戎城後,唐軍屢攻之,不克。
天寶九載(750年)秋,閣羅鳳遣軍包圍姚州都督府所在地,並於冬天攻下姚州,殺死張虔陀,奪取姚州都督府所轄的32處羈縻州。
到了天寶年間,老三郎逢戰必敗,看得我鬱悶不已...反正是小說,YY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