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論辯中維護權益的語言藝術(1)(1 / 3)

一言可以定輸贏

一言定輸贏是指在演講的時候,緊緊抓住要點給人一種簡潔、幹練的印象。那些過多的、冗長的客套話往往會引起聽眾的反感。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拉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英國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台了。歡迎你來呀!”會談開始後,撒切爾夫人老調重彈,擺出強硬的姿態,拋出“三個條約有效”和“香港繁榮穩定離不開英國”這兩張牌。英方宣稱:“香港三個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裏,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一事實。既然這些條約仍然存在,那麼就必須遵守。如果中國人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要使香港繁榮得到維持,英國人治港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這就是英方提出的所謂以主權換治權。麵對撒切爾夫人咄咄逼人的挑戰,鄧小平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中國在1997年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收不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我們等待了33年……如果15年後還收不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鄧小平接著又嚴肅地說:“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在這裏,鄧小平沒有和撒切爾夫人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直逼要害,給了撒切爾夫人一個明確的回答,即主權問題是無法談判的。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討厭那些冗長單調而又沒有多大效果的會議。

一次,他去參加一個聚會,並致了開幕詞。

開會那天,布萊希特準時到會,默默地坐在最後一排。主辦人看到後,把他請到了主席台就座。一開始,主辦人講了一通很長卻沒有什麼實際內容的賀詞,向到會者表示歡迎。然後,情緒激昂地宣布:“現在,有請特邀嘉賓布萊希特先生為我們這次大會致開幕詞!”

布萊希特聽後,迅速站了起來,快步走向演講桌前。到會的記者們趕緊掏出筆和小本子,照相機也哢嚓哢嚓地響個不停。

不過,布萊希特卻讓某些人失望了,他隻講了一句話:“我宣布,會議現在開始!”

抓住關鍵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說出你要談論的主題,也就是開宗明義,其餘的客套話盡量少說或不說,這樣你的聽眾才不會感到心煩意亂。當然,這一方法的運用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假如對方跟你並不是很熟悉,而你則一上來就直奔主題,勢必讓人感覺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來說,這一方主要是針對那些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如商業談判、會議、作報告演講等。在這些場合下,如果你能夠做到抓住要點,一針見血,不必講過多冗長繁瑣的話,就會很快地吸引聽眾,使他們迅速地進入主題,接下的事情無疑就好辦多了。這也是表現自我的一種絕妙辦法。

能言善辯維護尊嚴

人在最危險的時候,怎樣抓住問題的關鍵,一語擊中要害,從而驅禍得福,其中的奧秘在於能言善辯。

漢代的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百姓耕種。上林苑是一處供皇帝遊玩打獵消遣的大片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於是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審查治罪。當時的漢宮廷尉為討好皇上,隻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的一位姓王的侍衛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後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隻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麼關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蕭丞相不在那個時候謀大利,難道會在這個時候去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後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國安邦的大功。可後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後,一些素來嫉恨周勃的虛偽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起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後出來勸文帝說:“當皇上還沒有即位的時候,周勃手裏拿著先帝留給你的皇帝玉璽,又統帥著主力部隊北軍,是謀反的最佳時機,但是他一心忠於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權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丞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地莊園裏居住,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才想起謀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