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函穀關血戰(三)(1 / 2)

作為楚軍先鋒的整整一個騎兵千人隊,片刻之間便在秦軍強大的弩箭風暴中被吞噬得一幹二淨。而這還僅僅隻是秦軍十座連弩車與五百蹶張弩兵得配合,其威力便如此驚人。若是按照秦帝國鼎盛時期的黑色軍團戰力,動輒便是上萬的弩兵及成百上千座連弩車一同激射,那在秦軍強大的弩箭暴風雨前,當時的任何一支軍隊都經不起其幾輪猛射。統一戰爭時,秦軍屢屢展露出巨大威力的箭陣,便是山東六國軍隊記憶裏難以磨滅的一場噩夢。

然而,時隔僅僅十四年,隨著章邯二十餘萬刑徒軍的一舉覆滅,威力驚人的秦軍箭陣便再也難得一見。今日,函穀關守將孟坤利用手中僅有的這些連弩及弩兵,讓猖狂不可一世的楚軍重新見識到秦軍弩箭的威力,也讓楚軍真正體會到當年黑色軍團戰力的恐怖。

僥幸殘存的幾名楚軍騎兵瘋也似地逃出函穀關山口,關城上的弩兵們也隨即停止了射擊。孟坤扶著女牆垛口,望著關城前那一片地獄修羅場般的場景,冷冷一笑。適才還氣焰囂張的楚軍騎兵們,此刻成片成堆地倒在關城前半裏的地方,慘死在弩箭下的楚軍漸漸變成一具具冰冷的屍體,忠實的戰馬矗立在主人身旁低頭用鼻息觸碰著主人,久久不願意離去。那些傷殘未死的楚兵們,倒在地上淒慘地哀嚎著,冰冷的絕望如同瘟疫一般在這些傷兵的呻吟聲中傳遞著。

“出城,將那些弩箭收集回來!”孟坤望著遠處山口,楚軍主力大隊人馬尚未到來,要趁這個空擋把那些發射出去的弩箭盡可能收集回來。因為麵對數十萬洶湧來襲的楚軍,守衛函穀關注定會是一場血戰,關城內的器械弩箭有限,眼下便要盡可能節約這些威力巨大的弩箭,以用於稍後的防禦作戰。

“諾!”傳令司馬拱手應聲,隨即又問道:“將軍,那些楚軍傷兵怎麼處置?”

孟坤聞言眼中閃過一道寒芒,冷聲道了句:“不留後患!”

“諾!”那司馬絲毫不覺得孟坤的命令有些殘忍,答應一聲,便轉身下城去了。自古冷兵器時代的兩軍交鋒,便鮮有對敵軍講仁慈之說,那些大師口中的仁義道德,在殘酷的戰場上顯得是那般蒼白無力。兩軍對戰,為將者,思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殺傷敵軍有生力量,以達到擊潰甚至殲滅敵軍,進而取得整個戰役的勝利。當年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二三十萬趙軍(白起坑殺的趙軍數量,有人認為是整整四十五萬,大夢以為,自趙括換將到最後趙軍集體投降,中間曆經長達近兩個月的大戰圍困,被俘趙軍的兵力恐怕早已不足三十萬),便是出於最大限度地挫傷趙軍元氣的戰略目的,使趙軍日後一蹶不振,至少短期內不能與秦軍正麵對抗。

關城銅鑄大門紮紮開啟,一個重甲千人隊開出,饒過整片倒地的楚軍騎兵,麵對山口處結陣警戒,為的是防止楚軍突然殺到,搶關而入。在其身後,數百名甲士開始迅速收集弩箭,遇到傷殘哀嚎的楚軍,則毫不猶豫地補上一劍,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秦軍的鐵血可見一斑。片刻之後,這一片楚軍騎兵的修羅場,再也聽不到傷兵的哀嚎聲,隻有秦軍甲士奮力拔出貫穿楚軍犀甲的弩箭時發出的令人心顫的聲響,還有便是那些戰馬們偶爾的一兩聲長嘶哀鳴。除了秦軍製式的弩箭,那些甲士還把楚軍身上的弓箭兵器連同那些戰馬一並收攏拉進了關城。對於即將麵臨血戰的秦軍而言,這些兵器戰馬都是急需的物資。

大約頓飯功夫過後,收集弩箭的秦軍甲士湧回關城內,負責警戒的那一個千人隊,也按次序地開回關城,銅鑄大門再次紮紮合上,兩輛塞門刀車隨即頂到城門背後。依然殘留著血跡的弩箭,又被發回到那些弩兵手中。弩兵們重新將這些剛剛沾過血的弩箭裝填上了弩弓,瞄向城外山口方向。雖然一舉殲滅了整整一個楚軍先鋒千人隊,但關城上下的秦軍軍民卻無一人歡呼慶賀。眾人皆知更大的惡戰還在後頭等著,因而城頭處的甲士們人人均是一臉凝重。

約摸一個時辰之後,山口外的地平線處又冒出滾滾塵煙。

“將軍,楚軍!”負責警戒觀望的司馬一聲低呼,驚醒了正靠在箭樓門柱處閉目養神的孟坤。孟坤一睜眼霍然起身,蹭蹭蹭地三步並作兩步奔到女牆垛口處,便望見函穀關道入口處正洶湧飄來陣陣黃煙,煙塵彌漫間,隱約閃露出麵麵土黃色大纛旗。

“點起狼煙,聚兵號角,準備開打!”孟坤沉聲下令道。頓時伴著破空響起的淒厲號角聲,關城延伸至兩側山頂處的烽火台上,燃起了兩柱衝天的濃濃狼煙。點起狼煙本為遇敵示警之用,雖然孟坤不知道正在趕來增援的林弈能否看到狼煙,仍依舊下令點起狼煙。關城城頭處,原本隻留下一部分負責警戒的甲士,餘下軍民聚在關城下吃著戰飯,突聞號角淒厲響起,城下的甲士們紛紛湧上城頭,箭樓兩端城頭頓時又是一片鎧甲黝黑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