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將軍生於1904年11月25日,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杆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員,參加過北伐。
1932年冬,任第25師145團團長,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1933年3月,在長城古北口抗擊日軍。七七事變爆發後,戴安瀾已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諸役。
1938年,在台兒莊對日作戰中,因戰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1月,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200師師長。同年12月奉命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苦戰一月,斃敵6千,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 5 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各報記者在國內外報刊上報道大戰經過,盛讚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1942年3月8日,作為遠征軍先遣部隊的第200師星夜趕到同古(又譯作東瓜,小說中用東瓜這個名)。這是一座位於緬南平原的小城,距緬甸首都仰光260公裏,扼公路、鐵路和水路要衝,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時的英緬軍,在日軍淩厲攻勢下,正如潮水般潰退。
19日,追擊撤退英緬軍至皮尤河西岸的日軍,率先與防守同古的第200師先頭部隊接火。戰訊傳來,戴安瀾宣布:“命令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岡機場被日軍占領,守城的200師後路被斷。28日夜,日軍派出小股部隊突襲200師司令部,師長戴安瀾手提一挺機槍,率部與日軍作戰。激戰通宵,司令部全體官兵的子彈全打光了,刺刀也拚彎了,危在旦夕。幸虧天亮時,一營援兵趕到,師部才化險為夷。
由於英緬軍已按計劃撤退到卑謬,並且在與尾隨而至日軍的戰鬥中一觸即潰,造成卑謬失守,使第200師陷入到日軍第55、56、33師團的三麵包圍之中。為避免全師被聚殲,30日晚,同古守軍主動戰略撤退。
同古一戰,第200師以僅9000人的隊伍,竟抗擊兩萬多日軍達12天之久,使日軍遭受了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這也是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次勝利。
進入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於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正一步步陷入失敗的泥淖。
4月5日上午,緬甸眉苗。時任中緬印戰區總司令的蔣委員長,乘飛機抵達設在這裏的遠征軍前線指揮部,部署作戰。其間,戴安瀾一直不離委員長左右,備受青睞。
60多年過後,時任緬甸華僑誌願隊隊長的王楚英老人回憶,在眉苗,蔣除與含戴安瀾在內的遠征軍第五軍、第六軍重要將領商定作戰方案外,“(蔣)還特意召見戴安瀾,一同進餐,留宿行轅,勉慰有加,甚為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