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誠信為人方能立足天下(1 / 3)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出自:大學)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句精辟的論述:“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指的就是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深層道德意識和當代社會一個重要的社會道德範疇,誠信道德從古代開始就被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反複提倡、讚美,也因此而留下了不少流傳千百年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在告誡人們,隻有誠信為人、誠信做事,才有可能在天地間有立足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王子名叫重耳,後母怕重耳跟自己的兒子搶奪王位,於是編造謊言陷害他,重耳的父親晉惠公聽信了妻子的讒言,於是將重耳趕出了晉國。

重耳帶著一些擁戴他的文臣武將一路流落到了楚國。楚國的國君楚成王早就對重耳的人品和才能有所耳聞,於是便極盡熱情地款待這個逃亡在外、吃盡苦頭的晉國王子。在宴席上,重耳感激地對楚成王承諾,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一定與楚國友好相處,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如果兩國之間真的不幸發生了戰爭,他也會後退90裏地來報答楚成王今天對他的盛情款待。重耳在楚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就起程往別的國家去了。

第二年,重耳的父親晉惠公去世了,晉國上下為爭奪王位發生了內亂。重耳在秦國國君的重兵支持下,打回晉國,當上了國君,稱為晉文公。

由於晉文公在國外流亡了19年,嚐盡了千辛萬苦,對老百姓的悲苦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即位之後就實施了許多順應民心的措施,再加上一班精明強幹的文臣武將在旁輔佐,很快就將晉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兵強馬壯,晉文公也因此萌生了當春秋霸主的理想,於是在他即位5年後,晉國與楚國這兩個勢均力敵的強國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戰爭。

按照當時戰場上的情況,晉軍是以逸待勞,而楚軍卻是遠途行軍,如果晉軍抓住時機立刻出擊,很有可能會將楚軍擊潰。但在這樣的利益誘惑麵前,晉文公卻沒有忘記自己過去在楚成王麵前的承諾,於是傳令三軍後退了90裏地駐紮下來。他的這一舉動,令楚軍將士既佩服又震撼。

戰鬥打響了,晉軍因為折服於晉文公誠信之舉而士氣高昂,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攻楚軍兵力最薄弱的地方,霎時間將楚軍的隊伍撕開了一個口子,楚軍死傷無數,潰不成軍,最終大敗而歸。

晉國得勝後,晉文公的人品和威望遍傳四方,以前與楚國交好想要發兵援助楚國的國家都認為晉文公是個講信用的人,於是紛紛派人到晉國講和。周朝天子周襄王也認為晉文公無論是人品還是才能都堪當一代霸主,於是在諸侯會盟時正式任命晉文公為諸侯的領袖。因為在古代行軍時,走30裏路就要休息一陣,叫做一舍,所以晉文公“不失誠信退兵90裏”的故事被稱為“退避三舍”。

秦朝末年,在封建帝王的殘暴統治下,國家混亂不堪,老百姓過著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不但自己吃不飽穿不暖,而且還要負擔沉重的勞役、賦稅。一個叫季布的年輕人從小就仰慕那些除惡濟貧的遊俠,於是從小開始就加緊勤練武藝,決心做一個說話講信用、行動講效果的人。長大後,他成了一個武藝高超、說一不二的男子漢,隻要是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做到,甚至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惜犧牲自己,因此很受大家的器重和喜愛。後來,為了幫助更多的窮苦人,季布幹脆自己離家闖蕩,一路上幫助了無數的老百姓主持正義,老百姓逢人就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這個故事就變成了今天用來形容誠信的一個成語——一諾千金。

如果說晉文公和季布隻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實踐了諾言,卻意外地因此而獲得了成功,那麼商鞅采用“立木取信”的辦法成功地推行了新法,則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誠信對於人們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

商鞅在做了秦國秦孝公的丞相之後,有感於舊的法律製度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所以立誌推行新的政策法規。但是通過微服私訪才得知,因為國家政策總是朝令夕改,老百姓早已經不相信了。為了取信於民,商鞅在城南的大門前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貼出告示,如果有人能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獎勵10兩金子。老百姓紛紛議論,都說這肯定又是朝廷想出來拿老百姓開涮的餿主意,所以告示貼了3天也沒有人去碰這根木頭,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了50兩金子。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個人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冒著被愚弄的危險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商鞅馬上當著眾人的麵給了他50兩金子,以此來表明他說話算數,絕不會欺騙老百姓。幾天後,當商鞅將新的國家政策公告天下的時候,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朝廷是言出如山、令行禁止的,於是個個嚴格遵守新出台的政策和法令,商鞅的變法得以順利進行,秦國也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