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李白,你所知道的可能都錯了(3)(1 / 1)

句句有來曆,句句是“瞎編”

張大春保證,所有他的這些解讀,都有史實為依據。用他自己的話說,《大唐李白》裏,句句有來曆。

在書中,他要寫一個李白取書看的細節,但李白看的書到底是什麼樣呢?他查資料得知,唐人讀的書大多不做裝訂,隻是直接把一疊紙放在箱子裏,如果要帶書出門,則用繩子把書紙捆起來。

這才有了《大唐李白》中兩句話的場景,“那是一個常見的竹篋,尺許長寬,不消說,裏頭是一部書。李白迫不及待地將篋蓋掀開,發覺這部書是以品色不一、尺寸亦不盡相同的糙紙堆棧而成。”

“如果有人想拍唐代紀錄片,都可以參考我書中的資料來還原生活細節。”張大春有這個自信。可是對《大唐李白》的評價,除了“句句有來曆”,張大春還有另一句,“句句是‘瞎編’”。

所謂“瞎編”,是指當張大春想求解的李白謎題在史書中找不到答案時,他便會依據史實去做推理。

比如,寫詩的李白不事生產,遊曆終日,那他以何為生?

張大春推測,李白早年是靠富商父親的資助,說白了,是“富二代”,也當過“啃老族”。他還進一步推測,李白父親是行商,在各地都有債務。父親把債券給了他,這樣李白就不用隨身帶大量銅錢旅行了,每到一地,拿著債券去變現就好。

至於李白人到中年之後,則多半是靠著自己掌握的獨特釀白酒方子和人合資開酒樓,同時利用自己的名聲,給酒做代言來賺錢。

又比如,李白為何能麵見唐玄宗?

張大春認為,這件事的背後有唐代一股道教勢力的支持。這幫人希望他們的“同道中人”李白能成為皇帝的身邊人,從而影響皇帝接受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

再比如,李白在詩裏曾寫,自己為了接濟那些落魄文人,在一年之內,散錢三十萬。張大春計算,當時的三十萬可以買三萬鬥米,是唐代刺史三四年的工資總和。李白為何會有如此巨款?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張大春把唐代人的經濟狀況研究了一番,最終從寺廟經濟製度裏看出了端倪。

他大膽推測:這錢其實是一個和尚的遺產。唐代規定,和尚持有資產有最高限額,多餘要交公。因為不想交公,這個和尚就把多出限額的財產偷偷交給和他相熟的商人,也就是李白的父親來打理。和尚突然去世後,這筆錢就被李父侵吞了。為了防止此事泄露,被人查出,李父將這筆錢交給李白,讓他帶給在外地做生意的兩位哥哥。結果,“不孝子”李白拿著錢,廣濟天下寒士去了。

聽起來,這裏麵的彎彎繞繞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但這些還隻是張大春對李白所做猜想的一小部分。

在書裏,張大春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處“小說家言”,是他寫李白暗戀過一個叫“月娘”的女子,此人是他授業恩師趙蕤的夫人。

愛上師母的李白隻能在詩裏緬懷這段注定不可能的感情。

他將李白寫的“樓虛月白,秋宇物化,於斯憑欄,身勢飛動。非把酒自忘,此興何極?”

這首詩敷衍成李白睹月思人,想伸手握月,結果差點墜塔的相思故事。

難怪有人說,曆代史家一直用詩證史,而張大春則是以史為文。